繁体版 简体版
180TXT > 历史 > 民国不求生 > 第988章

须集中在法国战场……”

施佩伯爵在这方面意见又和施莱歇尔有些不同:“帝国军队如能在地中海获得一个较大的胜利,我们就有可能阻止法国人发动新的世界大战。”

勃洛姆堡元帅的立场处在两人中间:“如果德国要向盟国们明确我们的安全保障义务,那最起码我们的盟国也应该给予德国相同的安全保障。”

威廉二世说道:“是这样,帝国需要一份真正的钢铁盟约,这个军事同盟条约必须是带有进攻性质的,它必须明确每个缔约国相互承担的军事义务。”

威廉二世对德国的军事同盟条约体系有他自己的想法,老皇帝的威望和决心还是在施莱歇尔之上:“德国需要建立一套以德国为绝对中心的帝国公约体系。”

帝国公约,就是威廉二世心之念念的东西。

勃洛姆堡元帅在这方面支持老皇帝,威廉二世向施莱歇尔提到的“帝国公约”包括四条最为重要的条款:其一是缔约国一方的安全或重大利益受到外来威胁时,另一方将给予政治上和外交上的支持;其二是如果一方卷入战争,另一方则给予陆海空军事支援;其三是一旦共同参与战争,任何一国都不能单独停战或媾和;其四是成立组成常设委员会以加强互相协调。

勃洛姆堡元帅强调道:“帝国公约的缔约国各方将从加强国际和平和安全的需要出发,就一切有关它们的共同利益的重要国际问题彼此磋商。每逢任何一缔约国认为产生了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发动武装进攻的威胁时,缔约国各方应为了保证联合防御和维护和平和安全的利益毫不拖延地在它们之间进行磋商……

缔约国各方应同意建立它们的武装部队的联合司令部,统率根据缔约国各方协议拨归其指挥的各国武装部队。”

施莱歇尔沉默了下来,帝国公约组织和施莱歇尔的外交理念背道相驰,但他无法违逆老皇帝的想法,只能问道:“常设委员会将如何运作?”

施佩伯爵说道:“这方面我们可以吸取共产国际和东亚公社共和国联盟的经验,由每一缔约国派一政府成员或一特派代表组成常设委员会,然后以这一机构为中心展开多国间的军事协调合作。”

威廉二世设想的帝国公约组织,其实就可以视为“我们这一边的第三国际”,它和东共联这种超国家组织的距离还比较大,本质还是一个强调协调行动的军事同盟集团,只是同盟的力度和深度都要大大超过了此前的《三国军事公约》那类条约。

威廉二世的意思就是,既然现在德国和各盟国间的条约义务含糊不清,那就干脆借着西班牙战争的这次机遇,尽快召集德国的所有盟国代表,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比利时、波兰、芬兰、波罗的联合公国、白俄罗斯、乌克兰……让所有代表在柏林签署一份详实明确条约义务的《帝国公约》,建立一个如钢铁般的同盟集团。

“西班牙呢?还有,像北非法国流亡政府这样的协约国成员怎么办?”施莱歇尔问道。

施佩伯爵建议说:“我们必须把西班牙也拉入帝国公约组织里面来!”

勃洛姆堡元帅则反对道:“那么我们就必须按照条约义务,立刻和法国开战了!现在开战在军事上对帝国陆军极为不利!”

第七十九章 亲共国家

威廉二世拍板道:“政府可以争取把北非贝当政府拉入到帝国公约里来!如果阿尔及利亚的流亡者们不愿意和帝国之间结盟,也可以允许他们成为帝国公约组织的准成员国。至于西班牙,也可以按照这一标准操作,帝国公约将给予西班牙除了直接参战以外的一切援助,等到西班牙的内战结束以后,我们再允许西班牙加入帝国公约。”

勃洛姆堡元帅作为陆军的代表,对老皇帝的决定还有些微词:“陛下……陆军的武器装备数量还没那么充裕,我们对西班牙的援助应当注意力度……”

施莱歇尔内心深处是反对帝国公约计划的,他更醉心于建立一套对德国义务约束较少的同盟条约体系,最好是既可以扩大德国的影响力,又能够分摊风险,对德国的义务规定则要越模糊越好,面临战争危机时德国应该是保留一定的行动自由。

但会议开到这里,施莱歇尔也明显感到了海军、陆军方面都很倾向帝国公约体系,所以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反对将无甚意义。

施莱歇尔说道:“那帝国可以把军备重整计划淘汰下来的旧式武器,还有我们在上次大战时留下的剩余物资、库存武器,都援助给西班牙政府。”

这种“援助”力度那可就真够大

的了……如果不是考虑威廉二世的面子,施莱歇尔都想干脆说:“我们可以把普法战争剩余的武器都支援给西班牙。”

现在施莱歇莱尔不得不从帝国公约集团的角度思考战略问题,那他不能不顾忌到北欧:“陛下,挪威也是一个高度亲共的国家,我们同样有必要通过军事、经济援助手段把挪威拉到帝国公约这边来。如果不能直接控制挪威,或许帝国公约也必须保证芬兰、瑞典和丹麦站在我们这一边。”

当世界大战落下帷幕之时,不仅仅是欧陆大国,处于它们夹缝之间的小国也不幸地被战火所波及。上次大战时面对英法德俄这些巨无霸,人口、国土面积和工业实力全面落于下风的国家们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以选:加入协约国亦或同盟国。虽然它们中许多国家希望选择第三条道路,但是显然大国集团会不惜一切代价确保那些位于重要战略位置的中立小国。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国家能够在这乱世中独善其身。

在中立国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荷兰王国、西班牙王国、丹麦王国、挪威王国和瑞典王国,五国均在大战当中选择置身事外。

西班牙和挪威现在都已经算是出局,在欧洲本土就只剩下荷兰、丹麦、瑞典三个关键的中立国家。

以荷兰为例,这个小国的中立地位可以说既源于由来已久的中立外交政策,也有些许运气成分。在开战前,德军的部署是严格地围绕施里芬计划展开的,其在阿尔萨斯洛林方向保持守势,而在比利时弗兰德斯方向实行重点突破战术,以期在法军完全动员之前控制法国北部,逼迫联军接受和谈条件。荷兰恰好避开了这条行军路线,而德军追求速胜的指导方针也导致其不愿分散力量进攻一个次要方向,因此荷兰的中立地位得以持续。

相比荷兰,丹麦为了中立则出卖了部分主权。由于其扼守着波罗的海的门户,地理位置险要,德国若是不想让英国舰队从丹麦的水道长驱直入,那么夺取丹麦势在必行。丹麦的实力很弱小,又与德国在陆地上接壤,完全无法抵御德军的进攻,最后丹麦政府只得以同意德国在斯卡格拉克海峡部署水雷为代价,换取了宝贵的中立。

大战结束以后,德国又进一步从丹麦获取了海峡通行的种种特权,使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厄勒海峡都处在德国海军的实际管控之下。

最后就只剩下一个瑞典了。

瑞典处在亲德的芬兰和亲英的挪威之间,又拥有十分发达的工业基础,瑞典皇家海军并未发展大型舰艇,但却拥有一支很强的浅水海防舰队。陆军方面,瑞典的博福斯火炮也非常著名,就连中国红军都曾从瑞典引进过的博福斯的40毫米高射炮,这支军队的战斗力相当可观,所以瑞典的中立更多就是依靠它易守难攻的地形和军队可靠的战斗力,再加上瑞典的铁矿砂资源对德国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德国也不想让战火破坏掉瑞典的基础设施。

可是假如挪威和不列颠联盟共和国结盟,那德国要么冒巨大风险直接派远征军登陆挪威,要么最佳的办法就是通过瑞典进攻挪威。

但这又涉及到德国的军政矛盾和海陆军矛盾了。

在德国的政治体制下,军队与政府是完全分开的,军队内部陆海军之间也是各自为政。因此,作为政府首脑的宰相和其他文官无权干预陆军和海军事务,陆军也不可能对海军建设施加任何直接的影响,海军同样无法直接影响到陆军的政策。

唯有处于最高权力的皇帝威廉二世,能够起到协调海、陆、政三方的的作用。

代表海军的施佩伯爵就更希望德军可以直接从丹麦出发登陆挪威,或是利用水雷封锁挪威的海岸线,破袭挪威和英国之间的海上交通线。

代表陆军利益的勃洛姆堡元帅,自然还是主张德军争取到瑞典境内的军事通行权,然后联合芬兰一起直接从陆地上进攻挪威,颠覆挪威的亲共政府。

施佩伯爵说道:“德国海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舰船种类最齐全、战斗力最强且最富有经验的海军力量,帝国的军舰在全球的每一寸水域都有不言而喻的优势,德国海军的强大不光光来自于其舰艇数量和质量的优势,还因为我们拥有一支高度职业化且经验丰富的海军人才队伍,以及最为重要的,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军基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能够战胜今天的公海舰队。”

德国拥有庞大的超无畏舰、无畏舰、高速战列舰舰队,除了航母比较少仅有四艘以外,德国海军在其他主力舰方面对比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公海舰队在开战前毋庸置疑就是全世界公认的

第一海军,而且还把第二海军遥遥甩在身后。

“如果挪威反对我们,公海舰队就能封锁挪威的全部港口和海岸线。”

“那也不如我们争取到瑞典的支持,直接控制挪威好。”

威廉二世在北欧问题上态度游移,看来老皇帝也还没整理好自己的想法。但是帝国公约的问题显然已经谈妥,除了施莱歇尔稍有反对以外,海军和陆军都已经表态支持德国牵头组建帝国公约组织。

施莱歇尔最后问了一次:“陛下,还有元帅和伯爵阁下,当塞尔维亚和埃及这些小国攻击我们的盟国时,德国要不要履行帝国公约的义务对塞尔维亚和埃及宣战?”

勃洛姆堡元帅不再犹豫:“如果奥地利、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保证遵守帝国公约的细则,那么德国哪怕对塞尔维亚和埃及宣战也是十分划算的。”

“就这样决定下来吧!”威廉二世说道,“朕意已决,施莱歇尔卿,政府理应迅速执行这项政策,同时不要忘记西班牙的事情,尽快把摩洛哥军团和慕尼黑的航空兵联队调到伊利比亚半岛吧,我们只需要再等最后几个月时间,等到齐格菲防线全部修完的那一天,就是帝国公约组织对第三国际集体宣战的日子。”

帝国公约将把奥匈帝国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