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0TXT > 历史 > 民国不求生 > 第987章

了英、法、北意三国之和,足以压制整个第三国际欧洲部分。

但是经过经济大危机的打击,德国的各项主要工业指标都出现明显下滑,德国在东欧的各卫星国,以及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沙皇国这三个独立盟国,经济上也都受到重大打击,工业实力大幅度下滑。

相反,奉行计划经济和有限度市场原则的法兰西公社、不列颠联盟和北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却没有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多少影响,反而还能趁着中央同盟阵营的经济凋敝,以远低于市场价格的便宜价大量抢购重要的机床设备。

此消彼长之下,中央同盟和第三国际欧洲部分的实力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了。

即便狂妄如威廉二世,现在也不得不充不满危机感了。

威廉二世年迈后视力也大幅度恶化,他有些看不清楚地中海和西班牙地图,只能拿着弹片眼镜凑近过来仔细观察。

施莱歇尔入座以后,还要替皇帝陛下解说:“……陛下,马德里在这里……我国的军备重整计划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七十,齐格菲防线也修成了百分之八十,陛下,时间站在我们这一边,我们没有必要急于现在就对法国发动进攻。”

施莱歇尔总结了提尔皮茨以来历代德国宰相的失败教训,在危机关头他又一次想到了自己的偶像俾斯麦——俾斯麦在对外政策方面的成功依赖于他个人的两大品质,其一是善于等待,其二是善于自我节制。

俾斯麦曾经说过:“出于纯粹主观上的原因擅自干预历史的进程,就好比摇落不成熟的果实……在某种形势正在变化的时候能进行等待,这种能力是现实政治的迫切需要。”

现在,施莱歇尔就把自己比作二十世纪的俾斯麦宰相,他认为比起“铁血政策”,德国更有必要从俾斯麦宰相身上学到“等待”和“节制”这两个优点。

勃洛姆堡元帅不敢担负起现在就向法国开战的责任,所以他也举双手赞成施莱歇尔宰相的意见:

“是的,我也赞成宰相阁下的建议,按照上一次大战的经验,谁先进攻谁就会处于一种更加不利的态势。陛下,这是受技术条件决定的事情,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想法改变,二十年来,欧洲的机关枪、火炮火力要比上次大战时更加猛烈,进攻方受到的人力损失一定也会更大,德国不该急于进攻,我军只应该在德国军队做好一切准备的前提下才能发动进攻。”

威廉二世有些犹豫,他在性格上当然乐于发动进攻去毁灭法国,但上次大战时进攻方的惨烈教训也给老皇帝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犹豫片刻后,威廉二世的意见向施莱歇尔宰相和勃洛姆堡元帅这边偏移了一些:“军队什么时候可以完成齐格菲防线?”

勃洛姆堡元帅马上回答说:“陛下,到1939年时我们就能做好全部的战争准备。”

在众人之中,只有海军总司令冯·施佩伯爵的意见不太一样。

也许是因为海军是一种更加具备进攻性的兵种,也或许是因为上次大战时德国海军被堵在港口里的回忆过于痛苦,所以施佩伯爵还是说:“陛下,西班牙对我国控制地中海的海权至关重要,尤其是直布罗陀海峡,如果失去了直布罗陀海峡,那我们哪怕还控制着苏伊士运河,运河的战略意义也会直接下降一半以上。”

施佩伯爵说道:“帝国应当竭尽调动手头的一切资源去援助西班牙政府,我们不能冒任何失去西班牙的风险,摩洛哥军团应该全部调往西班牙参战。”

施莱歇尔宰相考虑问题,更多还是从全局一盘棋的方向考虑,他马上便指出:“不行,摩洛哥军团还需要防守阿尔及利亚的边境,在那里也有法国人。”

施佩伯爵立刻回道:“是的,那里也有法国人,可那里的法国人不是共产主义者,他们和我国谈得来。陛下,我们现在必须争取到北非法国人的支持,贝当如果站在德国这边,起到的作用最少也相当于二十个重装师。”

北非法国流亡政府的掌权者贝当元帅,是法国在上次大战中为数不多的英雄人物之一,贝当政府被革命者赶出法国本土,这就使阿尔及利亚的流亡政府与巴黎有不共戴天的阶级仇恨,这种阶级仇恨要远远超过法、德两国之间的民族仇恨。

“贝当元帅如果变成我们的人,对法兰西公社士气的打击肯定会非常大。”

“而且,那样我们就可以和阿尔及利亚人联手出兵西班牙。”

北非的流亡政府实力不强,有鉴于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基础无法和加拿大相提并论,贝当政府的

海陆空军实力都远逊于丘吉尔政府,但对在地中海地区兵力尤其是陆军兵力单薄的德国来说,如能争取到贝当政府的支持,依然不无加益。

威廉二世问道:“我国可以从西西里、奥地利、保加利亚和土耳其那里争取援军吧?”

两西西里王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拥有地中海的出海口,保加利亚在上次大战跟着德国分了一杯羹以后,也从希腊那里获得了地中海的出海口,这四个国家确实都有能力直接干预西班牙内战。

不过……

施莱歇尔宰相说道:“开罗条约和贝尔格莱德条约曝光以后,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亚人一定抽不出力量到西班牙去,只有维也纳还能和我们一起做些事情。”

其实奥匈帝国对西班牙的干预能力和干预意愿也都非常弱,因为贝尔格莱德条约虽然是针对保加利亚的一个军事条约,但奥匈帝国不可能放着巴尔干局势完全失控不管,一旦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希腊三国对保加利亚开战,奥匈帝国肯定也会被卷入战争之中。

说到这里,施莱歇尔又提出了一个他考虑已久的想法:“陛下,我国现在必须重申帝国的军事保护范围,不然像开罗条约和贝尔格莱德条约这样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我国必须向全世界明确表明我们的核心利益在哪里,表明哪些国家受我们的直接保护。”

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同盟关系是由1879年时签订的《德国同盟条约》确立的,但条约只规定“如果两国其中一国遭到俄国的进攻,另一国应以全部军事力量予以援助”,属于针对俄国的共同防御性质条约。

一战结束以后,欧洲的战略格局大变样,白俄共和国已经退出了欧洲主要列强的序列,但德国和奥匈帝国之间却没有对《德奥同盟条约》的具体款项做修订,所以理论上来说,当奥匈帝国遭到外国进攻的时候,德国是没有义务保护奥匈帝国的,当德国遭到英、法攻击的时候,奥匈帝国也没有义务参加德国的战争。

第七十八章 帝国公约组织

《德奥同盟条约》是每五年就要续订一次,条约规定的参战要求还算比较严格,不至于让德国的外交处境非常被动,但在德国和保加利亚之间还存在一份《德保友好同盟条约》,该约规定德国负责保障保加利亚的领土完整,抵抗其他国家的侵犯,保加利亚方面则保证在德国一旦遭到邻国攻击时,将立即以其全部兵力援助德国。

这份条约就把德国和保加利亚之间的军事义务规定得非常死,一旦保加利亚陷入到巴尔干战争之中,尤其是陷入到和塞尔维亚的战争中以后,德国按照条约义务就必须参战。

此外,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三国在二十年前,还针对塞尔维亚签订过一份《三国军事公约》,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间又签订有一份《保土边界条约》,这些条约都规定了若干的军事义务,随时都能把德国拖进东方那些没必要的无谓战火里。

这两年来,随州法德之间的边境危机愈演愈烈,施莱歇尔宰相在大力推动德国军备重整计划的同时,也一直都在主张德国应该重新修订同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之间的军事同盟条约细则,以避免被这三个国家拉进不必要的战争里,分散了德国对付第三国际的军事力量。

可直到现在,德国都还没有完成这项外交工作。

相反,随着贝尔格莱德条约和开罗条约的签订,德国的外交处境正变得日渐被动,如果爆发第五次巴尔干战争和中东战争,德国就只能选择背弃条约义务或是浪费大量军事力量下场参战,没有中间选项可以选择了。

在俾斯麦时期,期德国处理危机有一条不成文的原则:在德国是主要当事国的时候尽量采取双边渠道,以便发挥德国的实力优势;在不是主要当事国时尽量采取多边模式,因为这样有利于分散压力和责任,以便保持主动权。

但在威廉二世秉政的时代,德国的决策者却经常忘记这点,以至于竟然没有单独和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三个盟国签署能够让德国处于主动地位的同盟条约,而是签署了像《三国军事公约》这样让德国外交完全丧失灵活空间的条约。

这就是外交上的重大失败,只是过去二十年间,由于德国的大战战胜之威,掩盖了这点而已。

现在外交错误已经造成,根本不可能改变,施莱歇尔只想明确一点,当年俾斯麦在任时极力防止德国的联盟中出现“弱者绑架强者”的局面,现在施莱歇尔也要重新向威廉二世明确这一点。

“帝国需要谨慎集中和使用军事力量

对付英法,我们要极端小心被我们的盟国拉下水去,以至于力量分散。”

就像威廉二世亲政之初,取代了俾斯麦相位的荷尔斯坦因一样,施莱歇尔也反对德国的外交政策含糊不清,他力求重新明确德国的盟约原则,明确德国对所有同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也要明确德国的同盟体系必须以德国为绝对中心。

“陛下。”施莱歇尔在威廉二世、施佩伯爵和勃洛姆堡元帅三人面前说道,“如果我们要打仗就得当机立断,明确一套全新的同盟条约体系,用它来取代旧有的三国军事公约同盟体系。”

德军总参谋部的高级将领们对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三国的军事实力评价都不算太高,而且这三国的内政问题也都非常严重,普遍存在极为突出的国内民族矛盾问题,三个国家基本上都处在内战边缘,德军可没有那么多力量可以去帮这三个国家打内战、打外战。

施莱歇尔希望德国能在新的同盟体系处在比较主动的地位,然而威廉二世却直接说道:“你说得非常对,我国必须予以我们的所有盟国更加明晰、确定的安全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吓阻那些妄想挑起战争的宵小之徒。”

施莱歇尔顿时有些无语:“不、不,陛下,我不是这个意思……帝国军队必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