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0TXT > 历史 > 民国不求生 > 第989章

、保加利亚、土耳其三个国家,也变成类似于德国东欧卫星国那样的半附庸国家,这将极大增强德国的实力,而且考虑三国目前面临的外部威胁,他们似乎也没有抗拒德国要求的可能性。

德国将在和第三国际宿命般的决战之前完成对欧洲大陆的整合,第三国际去对决三分之二个欧洲,还有胜算吗?

第八十章 亚述

西班牙战争!帝国公约!

欧洲局势急速恶化,事态发展快得令人眼花缭乱,让中国驻开罗代理办事处的负责人马惇靖也感到目不暇接。法国军队进入西班牙以后,据说进展十分迅速,最近埃及这边报道的新闻是说法军已经开始进攻萨拉戈萨和昆卡两座重镇,起义的西班牙赤卫军工人武装更是席卷加泰罗尼亚,已经拿下了半壁江山。

但更让人啧啧称奇的,还是德国的反应速度。

长年来表现迟钝的德国外交部门,这回却以十分惊人的速度提出了“帝国公约”计划,短短几天时间内,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芬兰、波兰、乌克兰、比利时……十余个欧洲国家相继对德国的倡议做出回应,还派出特别代表前往柏林,很有可能在这个月内就会签署帝国公约的正式条约文本!

“立青,你认为德国牵头组建帝国公约组织以后,中东还会爆发战争吗?”

马惇靖现在没有在开罗,而是在亚述自治政府控制下的巴士拉港口,迎接从中国远道而来运输石油的油轮船队。

由张如海担任总指挥的油轮船队包括了一艘排水量超过三万吨的“东营四号”油轮和三艘排水量超过二万吨的大型油轮,庞大的船体在海平线尽头时,就能看得见三座突出海面的上层建筑,一是船首楼,二是驾驶台,三是船尾甲板,为了安全,油轮的发动机设在船尾,因为如果像货舱中那样穿经油轮舱装设通道,万一可燃气体外泄和积留,可能引起爆炸。

船队中除了专业化的油轮船舶以外,还包括了好几艘载重量超过两万吨的大型货轮,张如海指挥的船队除了要抢运原油以外,还要赶在欧洲全面战争爆发以前以,最后一次利用苏伊士运河和波斯湾的航线抢运一回中国急需的紧俏物资。

除了这些巨型货轮以外,在一、两万吨以下的普通轮船数量就更多了。

不仅是中国派出了大量货船到中东抢运原油和其他矿藏物资,其他东共联成员国,还有像菲律宾、苏俄、暹罗这样的对华友好国家,也都组织船只参与抢货运动。

日本就派出了17艘万吨以上的大型轮船,朝鲜、越南拥有的大型货轮不如日本多,但同样派出了许多几千吨载重量级别的中小型货轮。

还有像婆罗洲共和国本来就盛产石油,自从婆罗洲共和国解放建国以来,婆罗洲人民政府就像中国和英国采购了多艘大型油轮,专门用于把文莱油田产出的石油通过南海航线运往中国。

中东开发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油田,就集中在巴士拉附近的科威特以及波斯湾中的巴林岛,所以张如海的船队就停靠在了巴士拉这座伊拉克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

这支庞大的船队漂浮在波斯湾的海面上,一眼望不到头,浮动的舰桥和桅杆好像在海洋当中形成了一块全新的岛屿,简直堪比一块可以移动的国土。

马惇靖这个开罗代办处的主任,又身兼中国驻土耳其大使,其实就相当于是东共联在中东地区一切外交和侨民事务的总负责人,往来奔走,工作非常繁忙。这么大规模的卸货抢运行动,除了海运的部分以外,也关系到大量陆运方面的工作,陆地上的事情自然就需要马惇靖大量参与,他想方设法利用了自己在埃及政府中的人脉关系,向埃及的交通运输部门行贿了两百多万元,才租赁来大量的汽车、卡车和骡马拖车。

一时间,巴士拉城外熙熙攘攘,车队堵在进城的公路上不说,还有许许多多大型牲口拉着载满原油桶和矿产的拖车,挤在旁边的土路上。

马惇靖向张如海回答说:“我不认为帝国公约能阻止中东战争!中东各国厉兵秣马备战多年,战争形势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会因为德国的安全保障许诺就停下来,反而是德国自己将被中东战争拖下水,分散它对付法国同志的力量。”

巴士拉这座港口城市在名义上还是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管辖的领土,但实际上这座城市目前是由亚述移民组织的自治政府统治。

这些亚述移民来自于南安纳托利亚地区,他们在上次世界大战时参加了大英帝国组织的反土耳其起义,结果当大英帝国从中东大规模败退的时候,

亚述移民们就被迫跟着撤退到了中东边陲的巴士拉。

奥斯曼帝国在收复巴士拉时,由于财政困难和德国开始停止外援,没有能力彻底消灭亚述移民,只好默认了巴士拉亚述自治政府的存在,直到今天,亚述自治政府已经利用石油出口带来的经济繁荣茁壮发展起来,建立起了一支包括两个正规师在内的军队,成为土耳其在中东统治的一大隐患。

巴士拉的城市街头看起来完全不像是中东城市的模样,街边的基督教教堂和古典主义建筑,都让人觉得这里更像是欧洲,或者就像马惇靖说的那样,巴士拉和同样以基督徒人口为主的黎巴嫩非常相似。

从阿拉伯式的奥斯曼建筑到本地低地阿拉伯人修建的土房,然后就是亚述移民这些年来修建的无数教堂,包括迦勒底派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基督教、新教、天主教齐聚一堂,建筑的石灰岩外墙、明亮的白色墙壁、细腻的大理石地板……比起中东,巴士拉更像是一座地中海城市。

“亚述自治政府也在开罗条约上签了字。”马惇靖继续说道,“伊斯坦布尔政府对地方上的控制力已经弱到这种地步,土耳其人还能管得住什么!哪怕有德国直接下场干涉也没用。”

凯末尔病入膏肓,坊间都传闻凯末尔因为肝硬化的病痛已经失去知觉,昏迷了几个月的时间,随时可能去世。

“恐怕凯末尔去世之日,就是开罗条约组织对土耳其开战之时。”

张如海感叹一声:“中东开战对我国也很不利,我们又一个原油进口来源就要断掉了。美国石油用不了,中东石油又用不了,只靠南洋的原油实在捉襟见肘。”

“只有趁战争爆发以前,多运一些原油回国了。”

中国政府现在正想方设法和中东各方势力签订一次性的原油单子,但张如海的这支船队,还是很有可能成为中国从中东运油的最后一波船队。

一旦中东战争爆发,中国就不可能再继续从波斯湾获取石油矿藏了。

“战争爆发以后,油轮船队也不可能顶着德国亚洲舰队的威胁运油,锡兰岛就在那里摆着呢,说到底印度洋其实还是德国人的地盘。”

德属亚洲总督府盘踞在红海、波斯湾、南印度洋和锡兰岛的许多贸易节点上,控制着印度洋的大量关键性岛屿,随时都能切断中国海军从印度洋方向通往欧洲的海上航道。

而且澳大拉西亚联邦也站在德国那一边,澳洲人在南印度洋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在巴士拉的码头上,中国船员们还在抓紧时间装船,起重机和吊车把一节节集装箱运到货轮的甲板上,东共联国家很早就在林淮唐的要求下统一了集装箱的结构和规格标准,1933年由中国牵头,东共联还争取到了所有第三国际的成员国家在越南首都河内开会成立了国际集装箱协会,负责制定统一的集装箱标准,使参与协会的所有国家都使用相同结构的集装箱,方便国际货运物流。

第八十一章 战前最后抢运

此前,东共联国家使用的船运集装箱半数以上都是木制,而且大多没有顶盖,至少52的集装箱容积小于3立方米,使用者要把货物放在集装箱里面,再用帆布盖住。英国和法国的集装箱则大多为钢制,但集装箱自重占了货运总量的25以上。同时,各国处理集装箱的方式,甚至比散货运输更加麻烦,很多集装箱顶部四角有金属环,吊装时码头工人要先爬上集装箱用吊钩钩住,集装箱吊进船舱后仍需码头工人将其搬运到位。

而且集装箱内会有闲置空间,到港后仍需将货物卸下,堆放到中转仓库,空箱运回。而在国际贸易中,海关既对货物征税,也对集装箱征税,空箱运回来源地也要花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张如海就在中国船队这次抢运中东石油的计划里提出了“海陆联运”的想法,他提出让卡车沿着斜道直接开上轮船,并卸下拖车。轮船可以运载拖车回港口,船只到港后,将拖车用其他卡车头接走,这样就可以实现海陆联运,大大提高货运效率。

在张如海的要求下,大量卡车托运着装满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拖车,沿着金属钢板铺成的斜道开上轮船,在甲板上直接卸下拖车,由于都严格采用了国际集装箱协会制订的统一标准,这些集装箱可以整齐划一的堆放在一起,节省大量空间。

在这个时空,中国人也好,或是整个东亚地区的民众也好,并不都是以艰苦耐劳闻名于世界。或许一部分早年的东亚裔移民,还是把艰苦耐劳的脾性当成最大的优势,但在今天的东共联,工人群众的最大优势和特长绝非勤劳,

而是超强的大型工程规划和管理能力。

巴士拉的码头上,几十辆起重机和数以百计的拖货卡车有条不紊把大量物资卸上船队,张如海领导的这支货运船队每走一趟,就要运走规模以数十万、百万吨计算的庞大物资,按照林淮唐的想法,东共联竭尽一切办法,无论如何都需要在中东战争爆发以前,从伊拉克、伊朗等地再抢运至少三百万到五百万吨的原油回国。

考验这一任务的最大问题,就是东共联的油轮运输量足够吗?

林时爽在政务院里主张造船优先增产货船,陈更新和北一辉则都强调东共联的造船产能应该优先增产主力舰,完成十十舰队的计划以后,也应该把造船产能优先用于建造反潜的驱逐舰和潜艇编队,只有财经委的黄少通意见和林淮唐接近,主张这两年中国的造船产能应该优先增产油轮。

也是因为林淮唐的坚持,东共联现在才有办法动员起这么多的新式油轮,不然按前几年的情况,中国只有一些又小又简陋的旧式油轮,动力系统使用1年就会报废,船壳的可靠性也非常糟糕,事故频发,根本支持不起这么大规模的物资抢运行动。

张如海在码头上抹了一把汗,说道:“全世界也就只有中国人具备能耐组织这样大规模的一个工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