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0TXT > 历史 > 时空过客4251 > 第五百一十五章 打不通的正太线

截止到第一阶段结束,红军早期的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初步完成了对晋西南、晋东南、晋西三处关键地域的掌控,并歼灭了敌军的一部分有生力量,同时还确保了红军在下一阶段的优势地位。

不过问题依旧是存在的,红军大部队从9月底离开根据地,刚开始一个月里虽然没有和敌人进行大规模交战,但攻城略地以及扫荡残敌仍然需要消耗大量的武器弹药。

比如运城一战,为了争取时间,不至于把战争拖成消耗战,红军先头部队在抵达敌人运城防线后的第一天晚上,二话没说就率先开始了坑道作业。

到了第二天早上,两个营从城西、城北防线发起佯攻,采取云梯和跳板登城的办法,摆出一副拼死攻城的架势,吸引敌人的注意力。

下午3点,城内城内的军民只听得几声巨响,运城的城墙被炸开了一个20多米宽的斜坡。

原本撤下去的红军对此早有准备,当即发动猛烈冲锋,两支部队同时登上城头控制了缺口,还没等战士们进入城内与敌展开巷战,城内守军便纷纷投降。

至于临汾也是如此,红军故技重施,通过挖掘坑道在临汾城下埋了整整6吨的炸药,一举把临汾城墙炸出了近30米的缺口,敌守军同样未能在巷战中撑住多久,就让红军拿下了这座晋南最重要的城池。

这两次正面攻城战,其实也是红军运动作战能力的进一步体现,直接宣示了小型要塞和城池在红军兵峰前的脆弱不堪。

当然客观上说,红军能够取得如此优异成绩主要还是占了一个攻其不备的便宜,否则再给晋军多准备一周时间,攻城的伤亡和消耗至少就得增加一半以上。

不过即便如此也足够骇人了,这也是阎西山为何会果断放弃晋南的原因之一,多少有点被共军画风突变的态势给吓破了胆。

只是这种突变一方面表明了红色工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红军的后勤压力。

哪怕这支军队已经竭尽全力节约消耗,但过去以战养战的方式确实没法满足大规模作战的需求,而出发前随军携带的补给最多只能撑够7天。

为何在先前两次攻城战中,红军都未动用重型火炮正源自于此,为了确保更快的行军速度和更多的弹药携行量,所有先头部队均不携带重火力,再说了,光靠火炮轰还不知道要轰到什么时候,反而没有坑道炸药来得快。

毕竟重炮仅运输就是一个大问题,过去红军常用的75mm美制m1野战炮,总重653千克,目前已经完成仿制并小规模试用的九四式山炮也有544千克,至于口径更大的重炮就更不用说了。

一般的75炮少量携带作为掩护火力倒没问题,可想要用火炮炸崩敌人的防线,强调运动能力的轻步兵到底力有未逮。

当然,这里最关键的还是红军的第一批窄轨机车,一直等到临汾战役结束之后才全部渡过黄河并完成拼装,落后一步的结果,就是就其只能成为南同蒲线的稳定器,而非攻略宝具。

进一步说,从陕南和关中运来的补给物资,还有很大一部分需要用在潼关防线,以抵御何应沁数万大军的攻势,包括黄河对岸的中条山也需要做好布防。

这其实也从侧面解释了红军为何会在10月份开始放缓脚步,并且转而从晋东南和晋西的山区入手,着重切断敌人的后勤路线,甚至为之付出较大伤亡也在所不惜。

因为一旦把战争陷入纯粹的消耗战,有着果府乃至日本作为后盾的军阀联军,是完全可以生生耗死红军的。

尤其是10月下旬的那段时间里,中路红军的携行补给已经基本消耗殆尽,而且为了支援运输不便的左右两路,还让分出去部队带走了大半物资。

这无疑是第一阶段里红军少见的一次空窗期,同时也是整个战争中土共最危险的时刻。

好在因为红军的退却,阎西山和陈诚还没来得及决定是不是要乘胜追击,就因为利益冲突先搞起了内斗来。

而等他们吵完之后,不仅左右两路已然就位,中路红军也通过铁路攒起了一波补给,就等着敌人显露颓势,好发动新一轮进攻。

可以说,从9月到11月的晋省战役第一阶段,突出展现了红军超乎寻常的山地运动和作战能力,这也是近几年来土共一直所强调和追求的目标。

从槿甘山时期起,红军就一直依托复杂的山区地形对抗敌人,从最初的地主武装到现在的军阀联军,交战双方的实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红军的战术特点却始终贯彻如一。

“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的运动战,一切以剿灭敌人有生力量为首要目标,截止目前,这支北上抗日纵队用自己出色的表现,再一次证明了红军战争思想的先进性。

当时间来到12月,目前晋省战场上打得最艰难的一支红军部队,肯定要数卡在正太线中间的右路军,以不到两万人的兵力挡住了三倍多敌人的围攻,而且还是在基本没有后勤补充的情况下完成的,确实很不容易。

即便如此,右路军还是坚持了二十多天,以阳泉为中点,在东西两侧的漫长铁路线上逐层狙击,使得整条正太线近乎瘫痪了大半个月。

其实如果仅从切断敌人后勤的角度来看,右路军并没必要打得这么惨烈,以红军进行山地游击战的优势,完全可以在保存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对正太铁路沿线进行破坏,正如左路军在北同蒲做的那样。

但将近一个月的激战还是起到了极佳的效果,陈诚先期入晋的三个师六万人,起码有两个师被牵制到了阳泉一带,使得原本还算稳固的晋中铁三角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缺口。

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漏洞并不算致命,毕竟就算接下来晋中战事进入紧急事态,陈诚也可以把部队从东面撤回来,无非再坐个半天的火车而已。

甚至可以说,只要打通了正太线,他完全能够从正定再调几支援军过来,眼下的六万人远远不是果军的极限。

只是果党的这些将领都很容易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红军从来都不看重城池,只关心怎么将他们尽数歼灭,离开了平原防线进入太行山脉之后,果军其实已经陷入了劣势。

12月1日,红军的另一张底牌亮相了,由红十三军军长董振唐带领的两个师,从晋察冀根据地的最南端牟平县北部山区出发,沿太行山东麓一路直插正定。

经过两天一夜的急行军,红十三军抵达正定火车站,都还没来得及休整,就直接发动猛烈进攻,只用了五个小时便将火车站连带周遭数座军事仓库尽数控制。

这一招确实出乎了果军的预料,因为就在晋省战事爆发之后,通过日本人的居中“协调”,华北几大军阀势力都在晋察冀周边进行了大规模的兵力调动。

虽然这些部队人心各异,并非所有将士都想和共军打仗,但至少也形成了一定压力,按照通常的估计,此地的共军不说严阵以待,起码不可能选择在这时轻易出兵才是。

更何况,眼下土共的战略目标其实已经非常清晰了,那就是实现对晋省的占领,各方派系自然不愿看到这个结果,所以才会少见地联合起来对付共军。

既然如此,即便晋察冀的共军要出动,那也应该走平型关进入晋中盆地,断没有忽地跑到冀省来的道理。

只是这些年晋察冀的蛰伏给了敌人一种错觉,所有人都认为这股共军既然没有往平原扩张,那么应该发展不了多少军队才是。

即便前不久红五军团派出直属特务营把鬼子的营地给铲翻了,国内对此的印象也不过是以偷袭取胜,乘其不意罢了。

谁也没有想过能够发动这种长距离袭击,中途不走漏丝毫风声,而且在作战过程中干净利落,打完就能跑得无影无踪,到底意味着什么。

而即便认可了共军的战斗力,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无非就是一支专门培养的精锐部队,既不代表晋察冀共军有多强,也没法说明这支军队的规模有多大。

说白了这就是对土共的偏见,没人愿意承认,这支整天钻在山沟里的势力,能够发展起比更大更强的军队,要么多而不精,要么精而不多,绝对没有兼得的可能。

此外,过去这段时间里,因为日本和果军在华北问题上的扯皮,使得华北一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权力真空。

原本占主导地位的果军撤出了大半,剩下的宋哲原、韩复渠等部,兵力都不过数万,所以按照固定思维,大家普遍认为,但凡共军有个两三人马,都不应该表现得这么老实。

可实际上,之前穆虎三到灵丘县时所部共计一万四千余人,而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之后,光是主力红军就已经扩充到了三万,剩下可以一战的民兵纵队也能凑出两三万。

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效果,除了土改优势之外,土共对于农业的投入也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

人是铁饭是钢,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那么即便暂时扩充了军队,战士们吃不饱饭的话,别说打仗了,就是能不能维持编制都没法保证,所以一般情况下,往往只需通过对一地粮食产量的预计,就能判断出这里能养出多少军队。

杨虎承的十七路军,在失去陕南之后便不得不快速缩编也是这个道理,刚刚从旱情中缓过来的关中根本不可能养活那么多人。

同理,东北军若不是有了华北老地盘的支撑,再加上土共时不时的接济,还真不一定能撑到现在。

其实在土共这边也是如此,红色根据地的大部分农田都在山地丘陵,土壤土质和水利灌溉相对较差,尤其是北方地区,本身水热条件就不如南方,粮食产量更是低得吓人。

但在这方面,拥有程刚提供的技术优势,土共其实占了不小的便宜,要知道粮食增产无非依靠土、肥、水、种以及科学的种植方法,以当下样样落后的实际情况,随便改进一点都能取得不小的飞跃。

当来自后世的先进技术和国际领先的组织水平结合起来之后,一部分样板田的粮食产量达到以往的两三倍,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而一般农户只要服从管理,正确使用政府配发的良种和农具,积极学习耕作技术,再加上军民联合修建的水利设施,至少也能做到增产四至六成,要知道,这还是在因为战争需要,没有大规模推广化肥的前提下完成的。

所以仅从粮食产量一项上,就能看出土共总动员的庞大潜力,只是现在还远没到发起最后总攻的时刻。

事实上,在今年这个全国乱成一锅粥的年份里,土共这边除了面临大范围围剿的南方根据地外,其余苏区其实还分出了不少精力投入到了工农业发展中。

战前积蓄的大量潜能,等到战时爆发无疑会带来更多的力量,所以晋察冀这处远离中央的独立根据地,才能在此时彻底地一鸣惊人。

对红五军团兵力的误判,使得从南边赶来的果军基本没有在正定一带设立什么防线,就这么大摇大摆地把自己的后方暴露了出来。

占领车站一带之后,董振唐没有在此地多作停留,只安排了少量部队殿后,接着便带领大部分主力沿正太线向西行进。

沿线果军压根没料到身后会出现敌人,也没有做什么准备,毕竟原本阳泉一带盘踞的共军已经牵扯了他们大部分的兵力。

果军除了嫡系师之外其他部队的装备战力都参差不齐,尚可一战的在过去大半个月里已经被陈诚调到了前线,剩下的在以日本人为假想敌的红十三军面前简直是不堪一击。

于是这一路上董振唐几乎可以说畅通无阻,更关键的是,留在正定的殿后部队同样也没闲着。

早在红十三军出发之前,晋察冀根据地就专门为了此次行动安排了不少铁路工人随行,其中许多人都是他们从各大铁路工会里动员过来的工友,依靠这批铁路熟手,从车站缴获到的火车头便有了用处。

经过一整夜的抢运,能带走的弹药全部带走,带不走的尽数销毁,等附近的果军好不容易赶过来时,红军留给他们的就只有一片白地了。

于是董振唐带队先行,数列火车在后跟随,不到四天的功夫,居然还真让他们把部队和物资全部运到了阳泉,除了在娘子关碰了几颗钉子之外,剩下的防线基本没有任何阻力可言。

这时候陈诚是真的慌了,他布置在阳泉东部的果军,本来就因为这大半个月的激战,早已变得疲惫不堪,眼下共军又突然冒出一支生力军,两面夹击之下,谁也不知道那边能撑多久。

不出所料,率先撑不住的是陈诚之前收编的第52师和第59师,这两支部队一个来自湘军,一个来自川军,都是军阀斗争失败后被果府趁势拉拢过来的,战斗意志本就不高。

而52师和59师的迅速溃败又带来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因为东侧果军本就是陈诚尚未练成的预备队,新兵比例很高,打顺风仗时还好,一旦碰上逆风立马就不行了。

12月9日,董振唐与右路军正式汇合,他带来的这批弹药也解了兄弟部队的燃眉之急,连续一个月的孤军奋战可不是开玩笑的,伤亡率过半的现状,让右路军基本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

经过临时整编,两支队伍重组成新的右路军,并将伤员向南北两侧山区转移,至于是否需要进入北边的晋察冀根据地休整,则需视后续情况而定。

遭此打击,陈诚不得不放弃了短时间内打通正太线的希望,只能继续向常凯申发报,请求后方再调拨一批援军过来,最好不惜一切代价剿灭铁路沿线共军,否则他可就真得寄人篱下了。

这时候常凯申也开始骂娘咯,南方战事同样推进得很不理想,随着果军阵地不断向匪区延伸,后勤线也变得越来越长。

共匪随便搞几波袭击,造成的损失就足够让人肉疼了,这种事若是连续发生几起,那常凯申肯定连觉都睡不好,穷鬼学人家工业国搞堡垒行进,就是这般下场。

现在晋省又出了这么多幺蛾子,常凯申当然知道让共党占了晋陕两省会是什么结果,所以他打一开始他就足够重视了。

但就算他再三地提高对共匪的预期,也很难想象对方居然能在南北两片独立的地盘上,分别搞出两支规模、战力丝毫不俗的军队,这已经彻底超出他这个军阀头子的认知了。

没办法,常凯申只能继续厚着脸皮向日本人发电,让对方再多支援点物资过来,而到了这个份上,哪怕他再不想动南方围剿前线的部队,也只能这么做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