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0TXT > 历史 > 时空过客4251 > 第五百一十三章 关中与晋南

晋省战役的爆发以及推进之快,不仅大大出乎了果、日、晋三方的意料,甚至对土共这边来说,其实也略微有些仓促。

首先自然是关中后方尚未完全平定,要知道这一带可是驻扎了张汉卿和杨虎承总计十六万的大军(其余军队在甘省),里头至少仍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将士态度还相当暧昧,在果党和土共之间摇摆不定。

若是红军在晋省陷入困境,别说暧昧的那些,就是不暧昧的军队,包括张汉卿自己在内,都极有可能转而倒向金陵,毕竟永远不要试图去信任一个军阀节操,所谓通电不过是擦屁股纸罢了。

其次则是后勤线路麻烦重重,第一个麻烦自然是秦岭,现在双石铺到凤翔的铁路尚未通车,只能使用提前修建的简易公路作为替代。

而双石铺到略阳一带又是土共在北方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整个陕甘也就只有此地既不缺煤铁又不愁粮食,所以现在陕甘川、陕甘宁两片根据地的大部分工业物资都出自这里。

若是在平日倒也无妨,毕竟工厂的供应有限,各地的需求也不多,依靠人力畜力以及少量的机械动力,山间公路就能够满足这点运量。

但战时到底是不同的,此战前晋军在全省的总兵力大约在7-8万之间,而中央红军这边只出动了一个军团加三个军,共计5万余人,再由陕北和鄂豫陕分别出动1万,才刚到7万,从兵力上看,作为进攻方的红军还略占劣势。

这并非是土共不愿投入更多兵力参与作战,其原因除了提防关中两派军阀之外,剩下的就主要出在了后勤问题上。

七万人的大军,光是人吃马嚼的粮草就足够让人头疼了,更不用说还有作战用的武器弹药。

前者好歹还能够从关中和晋南就地补给,后者除去战争缴获之外,就只能依赖于红军这两年来囤积在双石铺的库存。

一路过去,先翻越秦岭运到关中,再由凤翔走公路抵达风陵渡,最后依托同蒲铁路运抵前线,漫长的补给线背后的风险自然不用多说。

于是又出现了第二个麻烦,风陵渡的旁边就是潼关,目前的陇海线就刚巧只修到了这里,便造成了一个相当尴尬的现象。

潼关以西的红军,后勤补给只能走公路,而潼关以东的果军却可以利用津浦线、平汉线、陇海线组成的铁路网络,最大限度地从后方调集军队和物资。

至于阎老西为了防范外敌(专指国内势力),特地把同蒲铁路修成了窄轨,使得周围省份的火车头无法在此通用,那倒还算不上是第三个麻烦。

毕竟土共再怎么说也有点工业实力了,完整的火车头暂时造不出来,土洋结合的山寨货还是勉强可以搞定的,这也是当年在锐京就已经验证过的技术。

缩水到10吨的小火车头(建国后最常见的窄轨机车是c2型,空重20吨,程刚委托工程师以此为蓝本重新设计减重),拆解成大大小小的零件,再统一运到风陵渡组装,刚一亮相就惊掉了一地的下巴。

可以说,土共的窄轨机车出现在同蒲路上,本身就是具备了多重意味的信号,在国内以往的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从这点来看晋军的防线被彻底打崩倒也能够理解了。

能够做到如此“丧心病狂”的地步,主要也是土共已经“觊觎”晋省多年,甚至从程刚这里算起,他当年在锐京搞窄轨铁路铁,未尝就没有为将来对晋省下手做准备的意思。

总的来看,红军的此次行动面临着后方安全和后勤补给两大问题,但即便如此,土共高层还是硬着头皮做了,冒险的背后肯定也有一番道理。

按照近期战事的时间线,9月18日张汉卿发表反常通电,21日红五军团直属特务营奔袭一天一夜,铲除了华北驻屯军的丰台营地。

同一天土共中央发布北上抗日宣言,随即24日红军度过风陵渡,到了28日,从双石铺运来的火车头就呜呜呜地跑在了同蒲线上,要说土共不是早有准备,那鬼都不信。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不过土共倒没有料到张汉卿会如此头铁,只是在东北军已经将全国的视线全部集中到西北的时候,红军已经不得不发了。

好在眼下的时机还算不错,常凯申将大部分主力集中到了南方,固然让湘赣闽粤承担了不小的压力,同时也极大缓解了红军在北方的战略压力。

否则十余万的果军压在潼关,红军还真不敢轻易搞出大动作,至少得在潼关安排足够的守备兵力才行,如此一来,又会进一步加大初期的后勤压力,导致更加麻烦的恶性循环。

所以从常凯申发动对南方苏区的围剿之后,中央红军这边就有不少同志提出了发动北上战役的意见,大家都是聪明人,从这一年多来的动作看,中央明显会在近期有大动作。

自从抵达陕南之后,土共就一直在筹备对外的战事,为了储备足够的军事物资,甚至有意地减少了与周边地区的冲突,所以也使得这里的中央红军,声势反倒没有湘赣闽粤以及鄂豫皖那么大。

但也正因如此,土共才能以一己之力将双石铺的仓库堆满,张汉卿的通电在一定程度上提前了战事,可即便没有通电,红军也会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动手,准备都已经做好了,那为何不打呢。

战争时机稍纵即逝,一方面是全国投来的目光,另一方面是少见的战略窗口,红军必须竭尽所能争取到最大的战果,才能在后续的战争中继续占据主动。

至于仓促发动战争所带来的问题,土共这边也早有预料,冒险归冒险,若是完全没底的话,红军也不会突然下手。

与外界的普遍印象不同的是,土共对于关中的影响力其实已然不低,所以从8月底张汉卿服软开始,转入明面的土共工作组,其攻略速度就直接踏上了快车道,而红军接受凤翔、潼关两地还只是其中较为关键的一步而已。

除了东西两处县城之外,伍翔宇没有从张汉卿手中要求任何一座城池,只因为对于现在的土共而言,城里的那点税收已经算不得什么了,农村的粮食才是关键。

早在33年初,东北军与陕北红军的作战结束之后,土共就开始有规模有组织地派出工作队深入山区周边的平原地带,开展减租减息乃至土改运动,至于其他的民间活动那就更早了。

虽说这些略有出格的举动,多多少少会触及到张汉卿和杨虎承敏感的神经,但在红军武力的威慑之下,两边仅仅只是爆发了一些不大不小的冲突,并未出现大规模抵触的情况。

当然,这里主要也是土共主动承担了相应地区的粮税,而且之前持续数年的关中大旱,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农村结构。

加之东北军这头过江龙在关中的根基太浅,无论土不土改,张汉卿能收到的粮食和税收都相当有限,所以也乐得见到那些本地人吃亏,甚至为了能免费拿到更多的军粮,还不惜出手帮忙看住颇有怨言的17路军。

根据关中一带的地方志记载,明清之际这里的土地普遍固化,极少有大规模兼并的情况,所以小农经济占的比例较大,甚至还有“三年大灾无饥荒”的评价。

然后自从清末民间力量将鸦片种植引入陕省以来,原本富庶的关中大地种粮面积锐减,余粮储备也随之大幅降低,较之以前“且不足十一”。

鸦片,兵灾和大旱,多种因素综合下来,造成从29年开始了一场空前饥荒,使得整个关中都笼罩在了饥饿和死亡的气息当中。

很多农民为了活命只能逃荒,原本还只是穷乡僻壤的陕南,在关中大旱之年,却往往能够获得少有的丰收,于是大量人口进入秦岭腹地,粗略统计下来,这几年由关中迁往陕南的人口数大约有百万之数。

限于早期力量的薄弱,土共没能在第一时间介入关中,只是在陕南和陕北分别建立了早期的根据地,同时有组织地收拢人口,扩充军队乃至发展教育。

穆虎三和刘之丹都是挺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刻,方才给中央攒下了足够的资本,让红军在打赢湘鄂赣会战之后,顺利进入陕甘川开辟更大的北方根据地。

32年底,中央红军在陕南站稳脚跟,随即便将目光转向了关中大地,明面上土共走的是与杨虎承和张汉卿的上层路线,而暗地里,凭借先前从关中吸收的人力,土共还以多种方式介入到了农村基层政权当中。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当旱灾持续到31年的时候,关中的气候终于开始恢复正常,庄稼也开始大面积恢复播种,然而瘟疫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大规模肆虐,甚至因为旱灾而饿死的人,还远不如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多。

31到32年间,陕北地区鼠疫流行,传播速度相当之快,除了刘之丹的陕北红军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势力敢于投身防疫事业,这也是陕北根据地在这段时间里得以迅速扩张的原因之一。

到了32年底,鼠疫刚刚褪去,从沿海地区传来的霍乱又开始肆虐,这时也是红军派出防疫部队前往关中各地给民众提供治疗,注射疫苗。

结合这时的背景,全国各地军阀之间激战正酣,所谓的中央政府根本无暇顾及民众疾苦,各级机关几乎陷于瘫痪。

别说治疗了,就是必要的预防措施都相当少见,甚至在某些地区,面对大灾当前,当地政府不仅没有积极救灾,竟然仍以丰年的标准征收赋税和军粮,自然激起了大范围的民怨,同时也让土共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时至今日,关中各乡镇虽不敢说全部成立了土共的工作组,但至少也达到了总数的六七成,仅此一项,从凤翔到潼关的运输便不用担心任何的运力问题。

但这些情况外界肯定了解甚少,所以阎西山也是真的毫无准备,压根没有料到共军会来得如此之快。

甚至在红军已然渡过风陵渡的时候,他的主力还放在了大同到灵丘一带,至于为何要把兵力安置在这里,自然与几个月前,时不时出现在晋阳的日本情报官脱不开关系了。

阎西山这种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地主老财,在目睹了果军是如何被共军吊打之后,根本不敢独自找共军的麻烦,只要共军不来找他就要烧高香了,甚至前几年共军到晋省打了一把秋风,他也照样连屁都没敢乱放。

那次被陕北红军渡过黄河敲打一顿,阎西山被迫签了城下之盟,让出了晋省前往华北平原的重要通道之一,平型关东部的灵丘县,要说他对此没有任何怨言那肯定是骗人的。

恰好日本人最近也在不断鼓动,向来和日本有着极深关联的阎西山,自然而然的就开始犹豫了,若是没有出现其他情况,阎西山肯定不会轻举妄动,但是日本和果党的联合却让他的野心悄悄地萌发而出。

从这点来看,红军对晋军下手也并非是冤枉了对方,不去除这个卡在中间的搅屎棍,全面抗日就始终只能停留在纸面之上。

而等到日本人大规模入侵华北,以目前的进度来看,因为东北抗联的存在,若是继续等待的话估计会比历史上更晚,这明显不符合土共眼下的实际情况,所以红军才会对晋省如此势在必得。

只不过因为晋军在南线战场崩得实在太快,反倒给红军的后勤线造成了一定压力,好在这些新根据地的反抗力量不多,所以暂时还能维持得住。

客观地说,由于晋省被纵横几道的山脉分割成几个相互独立的盆地,盆地之间各有险阻,这就给了防御者一步步节节抵抗的资本,丢了大同还可以守雁门关,丢了雁门甚至丢了太原还可以守临汾和运城区域,反过来也是如此。

在过去二三十年里,正是凭借着这些地形优势,阎西山的晋军才能在其他军阀面前,退可坚守自保,进可征讨华北,直到他遇到了以山地运动作战著称的红军,这些优势方才荡然无存。

如果是红军处于守势的话,那么即便把大城市都丢了,也可以凭借晋省崎岖的地形,使得对方的军队难以铺开,从而使己方能够隐匿甚至控制广大的山地,反过来包围入侵者,但这些操作对于晋军而言简直闻所未闻。

被一路打到晋阳的共军吓了一跳之后,阎西山果断下令部队死守晋阳,随即又做好了退居大同的准备,与此同时,原本在平型关一带的主力也已经被他连忙调了回来。

当然,阎老西也少不了往日本那边发几封求救电报,华北驻屯军的兵力虽少,但影响力不低,通过鼓动各方军阀也能对晋察冀的红五军团造成压力,但做了这么多,阎西山丝毫没有想过要动员地方上的力量。

在这个混战的时代,无论直奉皖这些旧军阀,还是遭殃军、东北军、西北军这些新军阀,在没有彻底定鼎天下的时候,只要晋省不反,都不会去碰这根硬骨头。

而阎西山也足够老实,当晋省旁边有一个控制了华北中原大地,且相对强大的势力时,他就变得相当听话,反过来当出现了权力真空,他翻脸也翻得比谁都快。

这些思维定式都使得晋军完全没有料到红军的行动,以有准备对付没准备,哪怕面临人力和地形的劣势,红军依旧不虚。

在抵达晋阳之后,先头部队并未急于攻打城市,而是分出大量小分队进入山地和农村地区,这回可不是之前教训一把那么简单,而是实打实的要在晋省扎下跟来。

面对如此困境,阎西山一边继续向北平的日军和金陵的果党求援,另一边也开始在晋阳周边大肆修建临时工事,扬言要将晋阳建成铁一般的要塞,彻底挡住共军的攻势。

持续到10月中旬,红军的步伐似乎渐渐慢了下来,此时整个同蒲线南段以及晋东南的长治上党一带,都被红军初步占领,似乎土共已经开始满足了。

但果、日、阎三方肯定不愿看到共军就此吃饱,别说一半的晋省了,就是整个关中,他们都想让土共立刻吐出来。

这里头果党的动作其实是最快的,原先准备在长江沿线的预备队被常凯申赶紧调到了豫西和晋北,依靠铁路优势,这些动作只用了不到半个月就完成了,只是辛苦了那群刚刚训练不久的新兵蛋子。

战争发展到这里,速度仍然远超各方的预计,谁也没有想到,不到半个月功夫,看似固若金汤的晋省就瞬间丢了一半。

此时已经没有多少人再关心东北军的问题了,除了金陵那边还派了几个说客去长安之外,其他势力都将能够调动的部队集中到了晋省周围。

这才是对红军最大的考验,土共能否咬住现有的胜利果实,进而取得更大的成就,对此就连张汉卿都不抱多少信心。

被红军的大动作给吓住的小六子,甚至专门派人跑到略阳,询问红军是否有信心打赢这场战争,实际上这便是他开始摇摆的表现,但他肯定不会想到,这对于土共来说还只是刚刚开始。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