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0TXT > 悬疑 > 我在大明造航母 > 第222章 决策

“向百姓商户借钱,这成何体统?”

“只怕百姓不会轻易相信朝廷,不敢借。”

“实在不行可以开捐饷,或者开铸新钱。”

众人对洪承畴的建议都不太看好,一些人觉得堂堂朝廷向百姓借钱会给朝廷丢面子,一些人会觉得百姓不肯借。

他们的担心都并不无道理,这个时代朝廷的公信力比较差,百姓借了钱给朝廷,也要时刻担心朝廷会不会还。

即便是朝廷不还,他们拿朝廷也没辙。

还有人则是想要实行捐饷这方法,这其实就是变相的收税。而铸新钱其实就等于是印货币,所铸的新钱当然不是按照正常的方式铸,而且用少量的铜,参杂着些其他不值钱的金属来铸新钱。

这样就可以用更少的铜铸更多的钱,一文钱可以铸成两文,三文甚至是更多,很多朝代都干过这种事。

古代朝廷要想弄钱,基本上就是收税,铸钱等几种方式。

在吴长庆看来,这都是些糟糕的手段,加税会增加百姓负担,百姓的消费能力下降了,更加无法带动经济。而铸钱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导致新钱不值钱。

数量不大或许还有点点促进经济的作用,但是数量一大导致货币贬值,对经济的打击是致命的。

这个可以参考后世的津巴布韦,一百万亿一张的钞票满天飞,然而还买不到一个面包。而在明朝也可以参考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是明朝发行的一种纸币,因为成本低,来钱快。一群不懂经济规律的官员见到短期好处就拼命的印,导致宝钞泛滥,最后贬值到一文不值,百姓不认,市场不认。

最后还导致了一个最奇葩的现象,百姓给朝廷干活,朝廷用宝钞支付工资。百姓拿到宝钞在市面上买不到东西,用来交税,朝廷自己也不收。

普通人遇到这种事,恐怕心里真的会有一万匹羊驼奔腾而过。

吴长庆不是经济学专家,但他也知道一个基本原则,货币的数量应该与社会财富的总量挂钩。

货币的数量少了,通货紧缩的问题还不大。

但如果货币数量太多,导致了通货膨胀,对社会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因为落后的统计手段,所以吴长庆也不知道目前是处于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所以他也不敢乱铸新钱。

就算是要铸钱,铜钱的含铜量也必须足量,银锭的含银量必须足,这才不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

“不用争了,就用向百姓借钱这个法子,我将其命名为国债,既国家向百姓欠的债务。前期尽量把借钱的对象瞄准商户和官员,以及外地的有钱人。可以给高一点的利息,一年五成的利息,以此来吸引别人借钱。”

吴长庆打断了他们的争论,他没那么多时间让他们去争出个对错。

而且,吴长庆也不觉得他们这样争论下去就能够争出对错,还不如直接把正确的道路告诉他们,然后让他们在实践中去学习和领悟国债的好处。

一年五成的利息,这个利息放到后世恐怕会笑死那些投资者。

在后世,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公司的年利润都没有百分之五十,甚至连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企业都是少之又少。

一般来说,年利润能有百分之十五的企业,都算是优质企业了。

百分之五十的利息,放到后世恐怕也没有人会相信,会觉得这个是骗子。

不过,在这个时代,五成的利息也算很高,但高的并不离谱。一些私人放贷的高利贷,利息比这个还高。

而且,目前江南等地的经济繁荣,用钱投资商业,一年的利润也很容易超过百分之五十。所以说,在当前,百分之五十的利息真心不高。

吴长庆敢开出这种利息,也是因为有信心还得起。

目前的一把五斤重的锄头,大概要四百文一把,一把五斤重的好刀,大概要二两银子一把。

铁器非常值钱,精钢就更贵了。

目前江南钢铁厂,炼一斤铁的成本,大概只需要二十文左右,直接出售铁块都是三倍的利润,稍微加工一下就是四五倍的利润。

在如此可观的利润面前,其五成的借款利息,自然也就是不值一提了。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科技,以及规模化的生产。

也就是江南钢铁厂的炼铁成本会这么低,在其他地方,别人炼一斤铁的成本,起码都要五十文左右。

吴长庆发了话,其他人立即不再争论。

在这个政权里,吴长庆可是真正的一言九鼎,权力非常大。

以前的崇祯皇帝,想要干点什么事都有大臣阻挠。

在吴长庆这里可没有,毕竟大家都是聪明人,知道吴长庆不是崇祯那种废物。想要试图挑战吴长庆的权威,那无疑是自断前程,自寻死路。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也都相信吴长庆的领导能力。

至少,以前的各种重大决策,无一例外都证明了吴长庆的正确性。

不少官员其实也都隐约有种想法,那就是觉得吴长庆是天命所归,否则怎么可能事事都正确呢。

他们当然想像不到吴长庆是有着远超这个时代的见识和知识,也想猜不到吴长庆有系统这种东西。

吴长庆支持了洪承畴的建议,众人心里想的不是吴长庆的决定是否正确,想的更多的是这代表着什么。

这意味着洪承畴要被重用了吗?

这意味着吴长庆还要继续打压东林党的势力吗?

这意味着吴长庆还在扶持一些‘孤臣’吗?

等等诸如此类,一个上位者咳嗽一声,下面的人都会忍不住多想,更别说是决定了一个如此重大的决策。

这当中需要揣摩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可惜,他们这次注定是猜不着,因为吴长庆和其他传统掌权者有很大的区别,他可不懂那么多御下之术,也不会利用这种事情来搞权术斗争。

他采用洪承畴的建议,仅仅是因为洪承畴这个建议最好,仅此而已。

但是,因为他做事和传统上位者的诸多不同,反而给了众多手下一种君心难测的感觉。

在众多官员眼里,其实吴长庆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