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0TXT > 悬疑 > 我在大明造航母 > 第55章 大学堂

试点学院很快就确定了地址,确定了老师,也确定了名称就叫大学院,同时还在吴淞各地张贴发布了招生告示。

凡十三岁以上,识字,聪慧者皆可免费入学。

不过,大学院里将会实行末尾淘汰制,每十天一次考试,成绩最后几名者便要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这算是吴长庆的一个创新,当然,和大学堂里所教授的内容相比,这点点小创新就显得非常不起眼了。

招生告示里非常明确的表示,大学院不是一所正规的书院,所以教授的东西除了经学还有策论,物理,化学,地理,算术。

策论,算术,地理这些读书人都还理解,甚至大部分读书人对这些至少都还有一点点基础。毕竟要做官,基础的算术肯定要会,对各地的人文地理也需要一些了解,策论就更重要了,那是治理地方的学问。

但是,物理和化学就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了,直到别人跟他们解释,物理就是格物之后,才有人哦的一声,仿佛恍然大悟一样。

更神秘的则是所谓的化学,这个却是连发布告示者自己都解释不清了,只能含糊的表示,这是一门万物之变化的学科。

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物理化学和地理都是由吴长庆亲自授课。

“这不是胡闹嘛,他一个十六岁的未冠之人,怎么能教的了我们?”

一间茶楼里,几个读书人正在谈论大学堂的事。

战乱时代,他们这些读书人也难混了。科举开考遥遥无期,他们只能一边发愁一边埋头苦读。

而现在,吴长庆要开设大学堂,不少读书人都想着吴长庆是否要进行科举前的准备了。可是,得来的消息却令他们有些沮丧。

大学堂不是一所传统意义的学堂,教授的多是杂学。

学这种东西有什么用呢?科举又不考这些。

更关键的是,这个大学堂形同儿戏,负责教授物理化学的居然是吴长庆本人。

虽然,吴长庆在军事上非常厉害,战功卓越,战无不胜。但是,这也改变不了他是一个十六岁少年的事实。

十六岁,甚至都还未加冠,也就是未成年。

这个年纪的人,又能有多少学问教别人呢?

这个时代,老师还是一个比较神圣严肃的职业,不是谁都有资格做的。去教儿童的蒙学还好,只要学过四书五经就可以。

但是,教那些完成了蒙学的读书人,那就非得要德高望重的大儒才有资格。

“哎,现在天下大乱,科举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重开。我看反正都是无所事事,还不如去大学堂看看。”

另一个读书人叹气道。

冯献锺闻言直摇头,他对这话嗤之以鼻,去学那些杂学有什么用呢,科举又不考。

虽然现在科举已经暂停,但是朝廷治理天下需要官员,科举是迟早要开的。不但南方的大明会重开,北方的满清鞑靼想要治理这天下,科举也是必不可少呀。

正当冯献锺准备离开回家继续苦读的时候,他的挚友刘涛把他拉到了一旁。

“刘兄,你这是做什么?”冯献锺问。

“冯兄,快点准备和我去大学堂报名。”刘涛说。

“大学堂,学那些杂学有什么用?”冯献锺不屑道。

刘涛闻言笑了笑,说道:“冯兄此话差矣,这杂学有没有用它重要吗?我们读书不就是为了做官嘛,而现在大好的机会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怎么能够错过。”

冯献锺一脸的不懂,刘涛只能继续解释道:“我父亲现在正在替吴将军办事,他有一些内幕消息。据悉,吴将军亲自授课是想从中挑选出一批优秀的人才做他的幕僚,这下你懂了吧。”

冯献锺闻言顿时明白了,吴长庆势力膨胀过快,手下可用之人肯定严重不足,这个时候招募一些幕僚做事合乎情理。

虽然他不明白为什么吴长庆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挑选,但这不重要,反正只要能够有机会做官,那就得想办法抓住。

做吴长庆的幕僚虽然不是正式官员编制,但是幕僚所干的活和寻常官员是没有什么两样的。

以后无论是吴长庆接受大明的封赏,还是投降满清鞑靼,他的权势都有保障,跟着他的幕僚也肯定能够得到很好的安置。

要是运气好得到了吴长庆的赏识,还可以给吴长庆出谋划策,成为吴长庆的左膀右臂。这个位置,可比一般的县令都要吃香。

而想要混个县令当,起码都得考个二甲进士以上,难如登天。

“既然如此,那倒是真的要去看一看了。”

对于刘涛的话,冯献锺是完全相信的,因为刘涛的父亲现在在给吴长庆做事,知道的内幕肯定更多。

“哈哈哈,以冯兄的才学,以后在众人当中脱颖而出是必然的事,到时候可别忘了照顾照顾小弟我。”

刘涛笑道,他自问才学远远比不上冯献锺,所以才会听从父亲的话,从小与冯献锺交好,频频给予资助。

为的就是等将来冯献锺发达了,能够记住他们家的恩情。

这个基本上也是这个时代通用的一种做法了,若是一个人从小就表现出了神童的潜质,那就完全不用担心没钱念书,有的是大户人会进行资助。

而这些得到资助的人,往往就和那些大地主大商人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在朝堂上也是经常为了维护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跟皇帝争辩。

冯献锺就是这么一个神童,什么三岁识字四岁作诗虽然夸张了点,但是他确实在十三岁就考取了生员。

如今仅十八岁,就已经考取了府试的资格。照这个速度,一个进士是迟早跑不了的,发挥出色的话,说不定还能进士及第,也就是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

“刘伯的恩情,自然是不敢忘。”

冯献锺说道。

类似的有关大学堂的讨论在吴淞各地上演着,有很多读书人选择了观望,但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去试一试。

这一部分人,要么是像刘涛一样有内幕消息,要么就是一些走投无路的读书人,准备去死马当活马医。

即便是学到的杂学没用,他们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反正大学堂也不收学费。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