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0TXT > 历史 > 民国不求生 > 第969章

速度很慢,可是在伊拉克等地的石油工业还是发展很快,使得伊斯坦布尔政府的财政状况好转了不少。

但主要问题是,哪怕到1938年,土耳其步兵的主要武器还是7是.65毫米毛瑟步枪,炮兵依旧使用的是75毫米克虏伯野战炮,仅有不少量奥匈帝国进口的105榴弹炮,直到今年年初得到德国百忙之中援助的一批120毫米克虏伯榴弹炮,重炮才勉强能看。

这重火力……不管放在欧洲、北美,还是东亚范围内来说,都实在是太糟糕了。

只不过,埃及军队比土军的军备水平还要更差。

埃及军队的常备军总兵力不过十五万人,全军火炮数量只有几百门,其中还严重缺乏重型火炮,空军方面的作战飞机只有不足百架可用,而且以马惇靖对埃及军队平日作风的了解,这也不是一支可以在火力弱势情况下运用灵活战术取得胜利的劲旅。

如果只是土耳其和埃及两国开战的话,那确实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势必打的难分难解,但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体量优势,消耗到最后,胜利者一定是土耳其人。

曹菊如问道:“这场葬礼,那么多国家的外交官来来往往,到底会有哪些国家和埃及走到一起?”

“第一个,肯定就是阿拉伯人,不过严格来说,那些阿拉伯人也还谈不上是什么国家。”

上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劳伦斯煽动了一场十分成功的阿拉伯民族大起义,可是在英军退出战争以后,土耳其军队还是在德国人的帮助之下,顺利镇压了绝大部分阿拉伯叛乱者,土耳其援军最终从沙漠中救出了法赫雷丁帕夏。

法赫雷丁帕夏在大战期间,只率领少量兵力坚守麦地那,表现非凡,因此被土耳其国内舆论称赞为“沙漠雄狮”和“麦地那保卫者”。

不过即便如此,由于阿拉伯沙漠的特殊环境,土耳其军队还是没办法把大量部队长期驻守在沙漠深处,只能继续采取大战前的委任式间接统治方式,扶持了拉希德家族、沙特家族和也门的伊玛目三个势力来协助土军控制阿拉伯半岛。

但这些阿拉伯地方军阀互相之间都积怨已深,土军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用于调解拉希德家族和沙特家族等众多部族之间长年累月积淀下来的矛盾,这基本上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终二十年代结束,土耳其军队都没能真正完全恢复对阿拉伯半岛的统治,除了在麦加和麦地那以外,沙漠深处依然是军阀、土匪和游牧民肆意纵横的无法地带。

在这些阿拉伯人里,还存在着大批哈希姆家族的追随者。

哈希姆家族自诩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圣裔”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地区拥有极高的威望。上一次世界大战时,哈希姆家族和英国人合作,参与了阿拉伯大起义运动,当英军败退以后,哈希姆家族自然受到了伊斯坦布尔朝廷的严厉处罚,在阿拉伯半岛上的势力受到严重打击,一批政治上比较重要的头面人物也被迫逃亡英印政权。

直到今天,那些流亡英印的哈希姆家族政治难民,还在海外组织各种反土耳其运动,准备有朝一日再打回阿拉伯半岛去。

在埃及老苏丹福阿德一世的葬礼上,马惇靖也注意到了不少海外哈希姆家族成员的出现。

“除了埃及人和阿拉伯人以外,还有伊朗人。”马惇靖说道。

世界大战前后的时光见证着波斯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软弱无能的卡扎尔王朝统治下的波斯,先是沦为英俄博弈中的一枚棋子,在二十世纪初被立宪革命、君主更替以及脆弱的宪政政府轮番折磨,最后落入世界大战的深渊,遭协约国与同盟国双方掠夺蹂躏。

当欧洲战场尘埃落定,波斯却无时无刻要饱受动荡与起义之苦,各种意识形态和政治势力在伊朗的土地上你方唱罢此方登场,弄得好不热闹。

重压之下,伊朗人民对卡扎尔王朝的看法急速转变,当今君主被视作是波斯苦难的根源。迅速激进化的议会也调转矛头对准沙阿,当沙阿下令解散议会时,军队也临阵倒戈,保皇派、共和派,还有受俄罗斯红白内战影响产生的伊朗国内社会主义者,还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德国的势力……也都纷纷出手,各自支持着不同的势力,使伊朗的政局发展到今天还是异常混乱。

马惇靖又向曹菊如分析说:“伊朗在二十年代饱受内乱之苦,小规模的内战和政变此起彼伏,这背后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土耳其人的煽动和操控,今天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面临着相同局面,难保伊朗人不会想要插上一手……只是伊朗

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军队实力也就比那些阿拉伯叛军稍强一些,远远不如埃及,更别谈和土耳其正规军比较了。”

曹菊如苦笑:“埃及、阿拉伯、伊朗……可能还要加上土耳其本尊,这些国家国力本来就非常弱小了,何苦还要再如此争执,硬要打上一场沙漠里的中东战争!”

“说到底,我认为这都是德国世界政策酿就的恶果。”

马惇靖作为中国驻土大使,毫不吝啬于批判德国人的外交政策:

“德国的世界政策就是要竭尽一切机会,去继承和吞并英法殖民帝国留下的遗产,为此德国完全不顾自己的实力够不够,所以所到之处无不是满目狼藉。德国在继承英、法两个旧殖民帝国的势力范围以后,又缺乏足够的力量控制这些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生怕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从中谋利,因此又极力设法平衡和削弱自己的盟国,损人不利己,就是见不得别人好啊!这才弄得普天之下,除了我们中国周边一圈安静土外,偌大个寰球,竟然没有一寸和平的土地。”

第五十二章 开罗条约

上一场世界大战终结了英、法、俄三个协约国阵营旧帝国建立的殖民体系,海外殖民帝国崩溃的结果,并没有迎来全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浪潮,而是德国试图以一国之力直接继承英、法、俄三个同级别列强的殖民遗产。

从国力上来说,这本身就是无法做到之事。

德国的国力的确已经强于上次大战时代的英法俄,可是也并没有达到显著强出一个等级的层次。更要命的是,德国在“帝国主义”这堂课上还属于需要补课的差生和迟到者,德意志帝国分而治之的统治术远不及大英帝国高明。

所造成的结果,那便是德意志帝国世界政策推行之处,必然就造成危机四伏、火药遍地的局面。

而且愈是德国人所重视的战略要地,这种暗流涌动的形势就越明显——比如说中东地区、比如说巴尔干地区,事实上,若非东共联诸国在远东地区的牵制,俄罗斯也有可能以强烈的极端民族主义向德国寻求复仇,那么中央同盟设立在东欧地区的卫星国体系,同样将面临像中东地区和巴尔干地区那样全面崩溃、瓦解的重大危机。

曹菊如也想到了这一点,他和马惇靖一起回到中国设在开罗的代办处时,就不无感慨道:“从这方面来讲,如果说于经济角度而言,东欧卫星国对维持德国今天的经济运转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德国的经济在大危机以后还能维持下来,甚至最近摆出一副重整旗鼓的模样来,其实是要对亏中国的‘帮助’。”

马惇靖大笑:“淡初同志!你的你观点很符合书记长提出的辨证论啊!如果白俄没有被红军深深牵制在乌拉尔山麓,也许俄罗斯的复仇军队真的会像群狼般扑向东欧,夺回沙俄帝国在上次大战中丢失的大量领土,那时候德国又该如何自持呢?”

开罗的街市上,高层建筑物差不多还是只能看到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修筑的欧式风格建筑物,只有普通的平平房和较小的商铺,能够看出十分明显的中东特色来。

街头巷尾,不时有持枪的埃军士兵走过,也有些地方停靠着德国援助的轮式装甲车,但总体数量不多,也反映出埃军军队的现代化程度确实还远远落后于欧洲和东亚的水平。

就像这样的一支军队,如果也能对土耳其人造成重大威胁,那么就能看出德国的这一系列盟友究竟成色如何。

曹菊如到开罗代办处,除了石油问题以外,还有另外一项很想了解的经济数据:“埃及的棉花出口数据是怎么样的?”

在埃及著名的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改革时代,埃及政府为了满足军事改革的巨大支出,将海岛棉引入埃及作为经济作物,并将埃及的农业经济重点定为棉花种植。

从那时代开始,埃及长绒棉就开始在埃及的出口商品中占据最大份额,成为该国出口的拳头产品。

在上世纪美国爆发南北内战的争端时,南方开始限制棉花出口,这导致世界棉价陡增。1859年棉花价格为每堪塔尔12.25美元,1861年10月利物浦棉价接近1860年均价的2倍,1862年10月棉花价格又翻了一番,1863-1864年7月棉价相当于美国内战前棉价的4倍多。

结果英国的棉纺织工业受到重大打击,英国政府不得已只能开始寻求新的棉花产地,于是乎在这一逻辑的推动下,英国政府最终决定把埃及也纳入到帝国的殖民统治体系当中,埃及获得了来自英国的高单产良种和改良轧棉机,却又丧失了经济上的独立

性,就此沦为依靠棉花出口的单一作物经济国家,不久以后更彻底被英国兼并,沦为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但二十世纪至今,世界地缘政治史上最重大的变化,还不是上一次世界大战对英法俄旧霸权造成的打击和德国的崛起,而是中国在亚欧大陆的全面复兴。

中国社会党政府很早就开始注意到推广棉花等比较有利可图的经济作物,早在辛亥年林淮唐北伐时期,革命政府就利用苏北地区的滩涂地建立了大量国营农场,用于进行棉花种植,等到大革命以胜利告终以后,中国的棉业发展更走上快车道,很快就对世界市场上旧有的棉花生产格局造成巨大冲击。

到今天,对于在工业化中始终高歌猛进的中国来说,棉花种植早就已经不是国民经济中的什么重要元素,但问题是以中国庞大的体量,只是稍加重视,中国的棉花出口就已经对埃及以棉花出口为主的单一作物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马惇靖告诉曹菊如:“埃及的棉花播种面积在二十年代时,最高可以占到全国可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强。但近些年来,受中国棉花的冲击,这个比重是在持续下滑,目前已经降到了五分之一左右。”

“中国棉花的大量出口,还有国际经济形势大气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