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0TXT > 历史 > 民国不求生 > 第964章

将近三千架飞机,规模很惊人,可大部分飞机是旧式的,而做好战斗准备的还不到进入战斗队列的3000架飞机的一半。

海军方面,北意海军的水面舰艇数量在地中海海域算是一个强国,仅次于法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的水面吨位接近,要强于威尼斯伪政权和西西里伪政权,但在重新统一意大利的战争中,不管是出兵波河河谷还是要南下那不勒斯,大概除了最后阶段登陆西西里岛需要强势海军帮助以外,其他战场海军能够发挥的作用都比较有限。

关键还是陆军。

北意的陆军按和平时期编制共有四十万人:其中五十个不满员的步兵师,一个实验性质的轻装坦克师,五个山地师,规模不小,但却都很缺少现代化坦克、反坦克武器和运输用的汽车。

此外,北意陆军还能够动员起一批数量可观的国家民兵,但在墨索里尼决定强化国家民兵的训练以前,这些民兵到底能发挥多少作用也大成问题。

这份实力放在亚平宁半岛上,相对于两西西里王国和意大利联邦共和国等中等以下的政权,确实还是有些优势可言,但若和奥匈帝国这样的二流列强比起来,又是相距甚远。

如果不像墨索里尼计划的那样,立刻进行大规模的军备重整,调整到战时体制,即便奥匈帝国深陷内部分裂和巴尔干地区的战事,可能北意也很难收复波河流域,更别提是重新统一整个意大利地区。

“除了强化意大利红军自身的力量以外,就要看巴黎的态度了。”

墨索里尼在第三国际担任要职多年,于巴黎交游很广,他与法兰西公社公安委员委会的许多要员都结下了深厚友谊。所以墨索里尼能这样有信心,很大程度上自然也是出于他对法国的信心。

“法军的兵力还在快速增加,在我离开巴黎的时候,法军前线部队就已经增加了八十多个师,总兵力已经超过一百五十万人,是其当面德军的一点七倍之多。”

法兰西公社的动员体制效率极高,或许就连林淮唐在中国精心设计的多级动员体系也比不上法国国民自卫军的动员效率。当下法军共有八十一个师已经抵达法比、法德边境,其中还包括了三个快速轻装师、三个坦克师和十二个摩托化步兵师的精锐力量,另外尚有十八个师正在接受紧急训练和接收新式的武器装备,兵力不可谓不厚实。

法军,再加上英国已经调往欧陆的远征军,英法已经集结了超过三千五百辆坦克、四千多架飞机和一万四千门大炮的海量技术兵器。

并且这些技术兵器和重型装备之中,绝大部分都是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以后生产出来的新型武器,技术规格普遍较高,相比之下,德军装备的技术武器虽然数量上比第三国际联军要多出三分之一强,可是大多数都是在二十年代生产出来的,技术上已经出现了过时、落伍的情况。

德国政府宣布进行“军备重整”以后,确实也开始使用最新的技术规格生产大批新式武器装备,但是由于时间有限,这些新式武器装备的数量还比较少,根本不足以支撑德军完成全军换装,暂时仅能保证德军的少部分王牌精锐部队换装而已。

只不过,鉴于德国正逐渐依靠战争需求从经济大危机里脱身出来,德国也有可能依靠其相比英法更加庞大的殖民地和卫星国体系,爆发出更强的工业实力,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慢慢反超第三国际欧洲联军现有的技术兵器优势。

在英吉利海峡,共和海军的军舰川流不息,根据德军设在荷兰和比利时沿海港口的秘密观察哨所得情报,不列颠公社的共和海军从去年八月份开始,出动的频率和波次就越来越频繁,以至于德国不得不下令从其分散全球的西非舰队、东非舰队、亚洲舰队中抽调主力舰增援本土,强化公海舰队的实力,用以预防英国海军可能发起的突袭。

更让德国政府感到被动的事情,还有一点,那就是对西北欧地区及北海海域制海权关系极大的一个小国——挪威——近年来政治导向越来越亲近第三国际阵营。

挪威地处北海东侧,和英国一东一西,正好钳制着德国向大西洋更广阔海域进发的道路。这些年来,挪威国内的左翼工人进步势力甚嚣尘上,已经逐步发展到了影响挪威国策的程度,而且根据德军总参谋部获得的一些情报来看,已经有许多人在挪威的首都奥斯陆,多次发现了英国国内鹰牌政治派系的领袖莫斯利活动的身影。

挪威倒向第三国际的话,英国海军就可以前往挪威沿海地区布设水雷,甚至是直接利用挪威那些峡湾的掩护布置潜艇舰队,更进一步,

还可以直接利用挪威的机场,布置大量海军轰炸机,配合英国本土的雷击舰、布雷艇、潜艇和水上飞机部队,很可能直接在北海设置一道天罗地网,阻挠德军公海舰队的行动。

一旦公海舰队被缩在北海之内,德国就需要面临上一次大战时的困境——芜菁之冬!

全民的饥饿是德国对上一次世界大战最深刻的记忆,从威廉二世直到德国海陆空军各级将领、军官,以及德国政府的官僚、工业界的大亨巨头们,所有人都不愿意再面对一次可能刺激到德国民众心理底线的大饥荒。

此外,早在好些年前,很多战略观察家们就已经预测过了欧战前景:在第三国际和中央同盟爆发的决战中,最可能出现的画面不会是第二次芜菁之冬,而会是第三国际阵营的燃料绝境。

德意志帝国以及向威廉皇帝俯首听命的卫星国们,控制了欧亚大陆上绝大部分的石油产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只要爆发,德国就可以利用石油武器让第三国际陷入困境——

国民自卫军和共和军的庞大部队只要失去充足的石油供应,飞机就将无非起飞,变成一堆破烂的帆布、木头和铝材,军舰也只能永远停泊在港口中,变成一队造价高昂的巨型玩具,法国人视为骄傲的新锐汽车工业和坦克部队,也只能在公路上趴窝,成为德军的活靶子。

石油、石油,工业的血液,战争的燃料,二十世纪的黄金,除美洲和东南亚以外的油田,几乎悉数掌控在德军的势力范围之下,公海舰队只要能够破袭大西洋航线,阻断英法意通过美洲获得石油的运输线,就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使第三国际的欧洲部分直接丧失发动战争的能力。

所以开战第一个月的北海海权争夺战,就会极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到整场战争十几亿人的生死存亡。

德军如果取胜,公海舰队就能冲入大西洋切断英法的海外石油来源,战争很可能快速结束,英国若能取胜,则能保障第三国际将第二次欧战推进下去的可能性。

意大利没办法对这场关系全欧洲命运的北海大战造成什么大的影响,但墨索里尼还是坚信一点:“意大利人每在波河河谷和七丘之城歼灭一支同盟国部队,中央同盟在法国和北海战场上就会减少一支部队,欧洲无产阶级摧毁德意志帝国反动统治的命定时刻就会更早到来一天!”

第四十五章 奥匈末日

当墨索里尼返回都灵掌握红色北意大权的时候,一节列车也正徐徐的、几乎是庄严的开到维也纳。这是一趟特别列车,完全不像那些日晒雨淋褪了色的普通车厢,而是宽大豪华的黑色车厢。

火车头停住了,列队等候的人群明显有点激动,很快,从车厢窗户的玻璃上映出一个庄重的身影,那就是奥地利今天的皇帝卡尔一世,然后就是跟在他身后的、穿黑色服装的齐塔皇后。

从大公到皇帝,由于卡尔一世的叔叔、王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贵庶通婚,这位用生命点燃上一次大战战火的哈布斯堡王族连带他的所有后代,都被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排除在了皇帝继承的序列之外。

卡尔一世则继承了斐迪南大公的地位,老皇帝还为他专门精挑细选了一门婚事,替年轻的卡尔一世选中波旁-帕尔马的齐塔作为妻子——齐塔皇后是意大利北部小公国帕尔马的最后一位统治者罗伯特公爵的女儿,自意大利统一以来,他一直流亡在下奥地利的施瓦佐,代表着奥地利历史上统治过意大利地区的某种影响力。

卡尔一世和他的意大利籍皇后,都对哈布哈斯堡王朝在亚平宁半岛的遗产不感兴趣,他并不打算流干奥地利人那早已不多的鲜血,来换取一片对帝国来说价值并不算太大的土地。

然而奥匈帝国复杂的国内政治结构,总会让所有事情都超脱卡尔一世的控制,他这位专制君主的权力其实非常有限,尤其是在匈牙利部分,皇帝几乎做不成一件事情。

“陛下,您应该依靠那些可靠的部队,否则您在布达佩斯的谈判便没有任何胜算。”

站在卡尔一世旁边、穿着军装的老人,就是奥军总参谋长洛林根大公,他也是哈布斯堡王族成员,而且还是奥匈帝国唯一接受过常规陆军训练的皇家将领,欧战时期洛林根大公在特伦蒂诺攻势中指挥第三军和第十一军团,卡尔一世继承皇位以后,他又被提拔为元帅,负责统筹对意大利前线的卡雷托战场,然而在德军大规模参战以前,奥军自身只能说是表现乏善可陈。

洛林根大公刚刚陪同皇帝从布达佩斯回到帝国首都维也纳,这群好像活在十九世纪甚或十八世纪的人,现在对奥匈

帝国如履薄冰的政治局势也了然于胸。

洛林根大公无奈说道:“您不应该为了避免流血事件的再次发生,就对匈牙利人做出让步,那只会刺激帝国国内民族主义者的嚣张气焰。”

为了争取到匈牙利议会的支持,卡尔一世不得不在第七次布达佩斯会议上,再次向匈牙利人许诺出更大的自治权。可洛林根大公非常清楚,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只会让国内的民族主义者们感到越来越不满足,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街头暴力和流血事件能够迫使维也纳政府做出让步,毫无节制的宽容只会激发叛逆者的狂妄,然后……一场内战很可能不可避免。

另一位奥军的重要将领、捷克人什奈达雷克也向皇帝进言道:“陛下,德国已经向我们通报了一条非常明确的情报,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希腊三个小国已经结成了秘密的军事同盟,他们现在正在把军队调往保加利亚的马其顿边境线上,我们没办法同时应对意大利、匈牙利和巴尔干的三个战场。”

卡尔一世这些年来几乎是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化解奥匈帝国内部的政治分裂状况,可惜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他越是希望加强维也纳中央政府的集权程度,就越是导致布达佩斯的离心离德。

维也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