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0TXT > 游戏 > 买活 > 853 大图书馆的幸福 羊城.哈维医生 我必……

小赵所站的长坡,毕竟还是太平缓了一些,只能俯瞰大学校区而已,倘若此刻有人在镇海楼上凭栏远眺,那么,他必定能看到非常奇特且壮观的一幕:在白日里,羊城港的城区便被分为了泾渭分明的两大块。一块是原本的老城区,此处甚至还保留了大多数完整的城墙,墙内的建筑,也还是传统的样式,瓦片码得整整齐齐,在太阳下反着微光,可以清楚地见到纵横交错的阡陌,宽大的主街,狭小弯曲的胡同,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熟悉,甚至于一些眼力好的人,顺着城内的河流,见到热闹码头中人头攒动的场景,还能莞尔一笑呢。

另一块,就是以镇海楼所在的越秀山为界,在山的另一侧,原本全是农田庄园的地方,现在都被平整了出来,化成了横平竖直的道路与屋舍,此外,还有一根根长杆,材质虽然不同,但在远眺中却共同构成了街道的筋骨,令人感受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魄力,此外,还有挖开了没有填埋回去的地下水道,泄洪沟等等。

整个新城区就像是一个大工地,在白日里看着,混乱中又透着陌生,当然无法和已经成形的老城区相比了,可是,一等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那就又是另一番画面了,新城区这里,尽管入住的人口非常少,但许多区域的路灯却是已经到点就一盏一盏地亮了起来,这样,新城区便整片整片地笼罩在了一种昏黄而温暖的光照里,虽然比不上老城区的某几条街那样热闹非凡,灯火通明,但站在镇海楼上观看时,却更能从大视角上看出不同,老城区虽然也有一两段街道是亮着的,可除此之外,整片整片的城区都是被黑暗笼罩,那零星灯火,和新城区那里纵横交错的朦胧光华比,就显得非常的寒酸了。

这还不是全部,再过上一会,新城区这里,有些建筑物就开始亮灯了,比如说如今已经在逐渐启用的大图书馆,就会从上到下开始逐渐开灯,在某些时刻,工作人员甚至会把全馆上下所有的灯都打开,那是什么灯笼、火光都无法比拟的灼灼光华,镇海楼上的看门人,也因此养成了新的爱好,时常站在楼顶,眺望着大图书馆的方向,悠然沉思,完全沉浸在那天庭一般的美景之中,不知今夕何夕了。

这还只是在建而已,大工地还有许多呢,如今启用的只是大学、大图书馆,博物馆以及众多衙门都还在建筑之中,甚至还有些地方,看门人看到了让人吃惊的景象——买活军这里,建筑物总以两层小楼为主,这几乎已经形成了所有人的一种共识了。

这也很正常,实际上能一次造两楼,二楼还十分适宜居住,半点不逼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非常可喜的进步了,造到三楼、四楼的建筑几乎都不是拿来住人的,不是塔就是镇海楼这样的屋子,有特殊功用,中空,只有环墙一圈,以及外头的围廊有用。但是,买活军在羊城这里,造了好几处三层、四层的建筑——甚至还没有封顶,看门人仔仔细细地数过了,他认为这栋楼很可能要造到五楼,而且其中屋舍繁多,也就是说,它不是拿来做塔的,而是真正要住人,或者要办公用的!

五楼——住在五楼!那不是和住在悬崖上差不多?怕不是伸手就能碰到云了?!

如果说二楼是大部分人能接触到的楼层极限,登三楼都需要特殊的机缘——便是佛塔和藏书楼、镇楼这样的地方,对一般百姓来说,开放一楼都很不错了,二楼、三楼肯定只有极少数人能上去,那么四楼就委实是绝大多数人绝不会踏足的地方了,哪怕是佛塔,到了四层往上基本也是实心的了,五楼,五楼实在是让人想象不到的高度,人怎么能住在五楼呢?不说别的,光是每天要用的水还得挑到五楼……这五楼的楼梯该是多么的逼仄,多么的难爬啊!

但是,五楼的房子毕竟是造出来了,而且楼梯也并没有很逼仄,因为买活军的楼是很反常识的,它居然不是次第缩小,而是直上直下,和一块板子似的,瞧着简直有点头重脚轻了,对于一辈子都看惯了梯形塔的人来说,这副景象怎么看怎么怪,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触目惊心,他们能接受的最大高度,也就是大图书馆的三层建筑,这也够瞧的了——虽然只有三层,但它大啊,图书馆延绵不绝,本身简直就像是一座小城了,倘若矗立在山头,完全可以充当一座雄关,或者说,它比一般的镇关城堡还要更大,只是建筑物大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大小的区别已经不是看客能用肉眼给区分出来的了。

“开灯了,开灯了,大家往开灯的房间挤一挤哈!今天开三个阅览室的灯!一层一个!”

在图书馆管理员的吆喝声中,阅览室内的读书人们,纷纷站起身来,有些人干脆还书走人,有些人则捧着书本,还夹带着自己的书囊,步履沉重地往开灯的大阅览室走去,这其中也不乏洋番面孔,这些人往往携带了不少书本在身上,再加上本身发胖了不少,身形尤为笨拙,不过,大阅览室的众人对他们也是司空见惯,并没有额外的打量,只是有人打趣般地问道,“哈维先生,你们医学院不是也开院了吗,怎么还到这里来蹭电灯啊?”

威廉.哈维大概是这些洋番里发胖得最少的那个人了,不过,即便如此,他的腰围也有相当的增长,他的汉话已经说得非常好了,就是一开口总有点说不出的地方腔调,“这你说的,读书人的事,怎么能说得上是蹭呢——医学院是开门了,宿舍楼也有电灯,但可没有这么多的医书嘛!”

“那倒是的!”说话的其实也是买活大学的学生,一般来说,白天大图书馆里还会有来凑热闹的市民,到了晚上,大家各有各的事,还停留在图书馆蹭电灯的,主要还都是学生、教师一干人等,或者是留下来做作业,或者是要继续利用馆藏书籍,真正如一些人担心的那样,过来借着图书馆的电灯做针线、做手工的人,几乎没有。因为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大图书馆开在新区,从新区到旧区,要走一段长路,路没有完全修好,到家也很晚了,因此旧区的人是要赶在天黑以前回家的,而住在新区的人,如今以各种工人为主,他们自己的宿舍就供电,并没有必要特意到图书馆来蹭电,还要接受管理员的约束。

因此,图书馆白天或许还有嘈杂拥挤的时候,晚上的学习气氛却十分的纯粹,阅览室虽然坐满了人,但除了铅笔和纸面接触的沙沙声、思考时不自觉发出的嘟囔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交谈的声音,这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都是一种让人上瘾着迷的体验:不但可以在晚上,以明亮的灯光继续学习,而且,周围的环境是何等的宽敞、和谐,房间里几乎完全没有霉味儿,而那些书本又是多么的轻便,字迹多么的清晰,多么的可喜!

而且,身边所坐的所有人,不分出身、职业、地位,甚至不分性别、长相,所有人都全心全意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在来到买地,进入大图书馆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洋番会幻想着自己能身处于这样的环境里,虽然事前毫无预计,但只是刚刚踏入图书馆数日,大家便公认,图书馆是比超市还要更让人着迷的地方。从学习环境到那丰沛到让人狂喜的书籍,还有对于学习成员无条件的接纳……没有一样是他们能想象出来的,习惯了在高大阴暗,白天都要掌灯的石制建筑物中,抵挡着寒风,费尽心机地在豆大的灯光下阅读着歪扭字迹的感觉,大图书馆对他们来说,就是上帝赐予的天堂!

但是,这样的东西是带不回欧罗巴的……人们心里也是清楚,这一点让他们尤其的沮丧,倘若说对于买活军的一些知识他们还有希望学到手带回家的话,这种浓缩了买活军所有技术精粹才打造出的建筑,却根本不是几个传教士,几个学者所能带走的。想要打造这样一间谁都可以进来学的大图书馆,首先需要的就是通电,在通电之前,图书馆必须严格控制读者的数量,理由非常的显而易见,人多了,需要的照明灯火也多,灯火多了就容易走火,而图书馆最怕的就是火灾。

通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供夜晚的光照,也在于扩充读者的人数,以及,在羊城这样炎热的地方,用电风扇来驱散室内的热气,避免书籍发霉。可以说,电力是图书馆产生的绝对前提条件,而一说到电力,问题就接踵而来了,发电机、橡胶电线,这都不是工匠徒手能造出的东西,需要的是一整个工厂,包括了工厂中有经验的工人,哪怕洋番们进工厂担任过工程师的职位,这也绝不意味着他们回到家乡之后,能徒手再造出一个工厂来,在这种工厂生产流程里,每一道工序都有自己的讲究,不是说任过一个职位,就能把全部生产环节给打通的。

除此之外,想要填充图书馆,使其能对不特定的公众开放,哈维医生不禁留意到,发达的印刷业也是必然的前提条件,否则哪怕是为了书籍本身的安全可言,也必须严格审查潜在的借阅者,图书馆必然会带来书籍的丢失和损耗,这就要求图书馆准备的绝大多数书籍都是可复制的印刷品,丢了的影响也不至于太大,再搭配上严格的惩罚措施,才能把书籍的丢失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使得图书馆可以持续下去,否则,难以想象图书馆该如何经营,如果买地书籍的卖价还和欧罗巴那样的昂贵,哈维毫不怀疑会有很多人入馆只是为了偷走一本宝贵的书,之后再卖出去换取现钱。

【我不得不指出的是,买活军处,乃至整个华夏的造纸业也非常的发达,此地的纸张非常的便宜,再加上铅笔和橡皮(面包屑)的出现,使得纸张的普遍运用成为了一种可能。买活军甚至还会回收使用过的纸张进行再造……这种技术似乎我们的故乡还没人能够掌握,尽管过去的百年间,我们的造纸业也兴旺发达,成为了一种新兴的行业,但依然落后华夏许多。】

在送回家乡,呈给国王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如此便宜——价格几乎只是欧罗巴十分之一的纸张,以及发达的合金活字印刷技术,让买地的书籍制造变得非常的容易,甚至也成为了一种可以进入工厂的活计,而不再是从前那样的手工活。】

【人们疯狂地印刷着各种各样的书籍,有些,说来可笑,仅仅只是为了娱乐。书馆在买活军街头随处可见,承载了绝大多数的娱乐阅读需求,百姓们不必费事前来图书馆,这里更多的是学术书籍,娱乐类的小说、戏曲、画册,在书馆集散,人们既可以买,也可以坐下来点一壶茶,在书馆里聚精会神地翻看,如果感到饥饿,他们还可以叫来丰富的点心,边看边吃。每到周报发行的日子,或者有知名的小说发行新卷,书馆中座无虚席,读者们排了号码,轮流阅读新书……华夏的阅读氛围之浓厚,识字率之高,是没有来到这里的人完全想象不出的,和他们相比,欧罗巴完全是一群文盲、混混和强盗勉强捏合成的乌合之众,再披上一层号称是国家的遮羞布。】

写到这里,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拿起橡皮,把最后一句话给擦除了,尽管这是哈维医生的真心话,但这样的感慨并不适合出现在写给国王的信件中。

【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印刷业的进步对于知识的扩散有多大的帮助,大图书馆开馆之后,我听到有人议论,这间图书馆吸引了很多敏朝地界的书生,他们原本是极其憎恶买活军的死硬派,但如今却放下偏见来到了羊城,理由非常的简单,因为这间图书馆里存放了三套《文献大成》——而且是印刷版。这本书是敏朝的前几任皇帝花费了许多时间修成的百科全书,它一共有七八千种图书,数万册,光是目录就有60本!】

【图书馆三楼有一翼专门存放着它的三套副本,这是不允许对外借阅的,只能在阅览室中借读,因此数以百计的书生来到了羊城,在此之前,他们从未有任何机会看到这本皇家监修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它的正本似乎随着某一任皇帝陪葬,副本存放在皇家于两个都城的私藏图书馆中,两百年来,经过火灾、盗窃,已经散失了不少,几十年前刚刚完成一次重修,但这一次重修是否恢复了刚修成时的规模,依然是个谜。】

【像这样规模浩荡的百科全书,抄录两到三套副本,已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几乎不可能存在更多的抄本,但这是印刷业没有介入之前的事情了。买活军要来正本之后,对《文献大成》进行了制版印刷,他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市级图书馆都存放一部《文献大成》作为基础,并且对市民开放阅览……这样的壮举让《文献大成》从皇室藏书完全走向了大众,也吸引来了他们的敌人,毫无疑问这些敌人来到羊城后不久,便不可能再对买活军存在什么敌意,他们已经被图书馆完全吸引了,在自己的家乡,他们一辈子最多能接触一两千本书籍——容我提醒您,这个数字也已经是欧罗巴的学者们无法比较的了,我们的书籍实在太贵了,中产阶级的学者们无书可读,这是个显著的问题……】

哈维笔锋一顿,几经犹豫,还是在破折号后的话语上画了几条横线,做出了一个删除的表示,这样他就不用为自己的言论负完全的责任了,免得这封信所得罪的势力来找他算账,不过,他知道这番话不会得罪国王,因此便不用像刚才那样完全擦除,不留一点痕迹。

【但是,在大图书馆,他们能轻而易举地接触到上万册——十几万、几十万册,耗费一生的时间也无法读完的书籍!】

这其中的差距,哈维认为,才是最难以跨越的,图书馆的恢宏建筑仅仅只是表象而已,欧罗巴别的会缺,但真不缺奇思妙想的建筑家,只要能弄来‘钢筋’或者是竹子,他认为模仿出类似的建筑只是时间问题,大图书馆再宏伟,也赶不上圣母百花大教堂的辉煌,但这些有形的东西却远远赶不上无形的底蕴,皇室能模仿买活军的建筑,却模仿不出买活军这里丰沛的知识,这些普遍识字的市民,【这些所有种种汇集在一起,形成了此刻我身边的景象,所有爱好阅读的人济济一堂,有些人是学者,可有些人白天是个屠夫,是个小贩,这会儿他们全都坐在一起,默不作声地浏览着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全然不顾在十几年前,这些知识是否毫无必要地被束缚于禁区之中……】

【我必须承认,这样的景象让我感到非常的——】

他的笔锋长久地停顿了,幸福的开头单词几乎已经要成形了,但哈维还是把整句话都划掉了,他改换了口气,有些公事公办地写道,【受到图书馆的刺激,拼命地学习语言,现在基本都掌握了汉语,但是,我们感兴趣的领域各不相同,我毫无疑问,对于医学和生物有浓烈的兴趣,莫顿牧师在学习华夏的历史,沃利斯在买活军这里受到的刺激很大,他……还有那些法国人,他们……】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