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0TXT > 历史 > 时空过客4251 > 第五百七十五章 卖国苟安行不通的

在滇省宣布加入抗日联合政府,同时派出部分滇军北上接受训练,并奔赴抗日战场之后,国内外的局势突然变得微妙起来。

暂且不提滇省对于英法等国的东南亚殖民地,究竟具有多少实质性的威胁,单看如今的夏国局势图就能发现,土共管辖下的抗联政府,已然占据了大半壁的江山。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这个由苏联支持的赤色主义政权,愈发引来西方各国的忌惮,尤其该政权的军队还拥有丝毫不弱于日军的战斗水准和兵力规模。

相较之下,虽然日本人在远东的坐大也让英美两大列强忌惮不已,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在日军已然陷入夏国华北泥沼的情况下,还是设法削弱共党吧。

一方面,各种工业物资源源不断地从美国运往日本,石油、橡胶、废钢只要肯出真金白银,一切应有尽有。

当然,这在那些资本家看来,仅仅只是生意而已,做生意嘛,挣钱,不寒掺。

尤其是见钱眼开的美国人,这边拿着日本的黄金出售原材料,那边又收来共党的白银转让生产线和技术,可谓赚得彭满钵满。

而另一方面,考虑到三足鼎立才是最稳定的格局,作为最弱势一方的金陵政府,居然还成了被竭力扶持的对象。

所以这才有了列强联合起来,对夏国除金陵政府之外的所有势力,进行武器贸易封锁,除非后者愿意听从常凯申的领导。

话说列强对果府的看法,其实也经历了好几轮转折,在遭殃军屡次失利之后,不少外交官员已经看出了其烂泥扶不上墙的本质。

但只要常凯申肯卖国,愿意拿出实实在在的好处去讨得英美等国的欢心,那就是条值得培养的好狗。

顺道一提,目前已经显露出大厦将倾态势的金陵政府,可没什么齐心协力、共应危机的团结气氛,有的就只有努力站队,为自家谋求后路。

具体而言,汪精伪这个铁杆的亲日派,近几年里在日本人的支持下跳得比历史上还要欢畅,也更早地流露出了对日亲和的政治态度,并吸引了一大票抱有类似想法的政客。

甚至在日军入侵华北之后,汪精伪这个行政院长不仅没有因此丧失更多的权力,反倒开始“迎难而上”,不断在各种会议上对常凯申发难,顺道为自己谋求更高的政治影响力。

偏偏常委员长还有苦说不出,共党匪区的存在,就像是拿着刀抵在果府的腰眼上,使其退无可退,没了后方撤退路线,又如何能硬气得起来。

这种情况下,常凯申除去牢牢控制住兵权之外,还要努力把握住财权,换句话说,就是尽可能地向大金主英国和美国靠拢。

37年9月,金陵政府与英国达成了价值两千万英镑的贷款协议,这也是继35年果府为了实行货币改革从英国借款之后,第二次从英国大规模借贷。

其实贷款倒在其次,毕竟英国不可能置其在华利益于不顾,而且自从土共崛起后,他们就开始有意推行较积极的对华政策。

但由于英国人同样没法忽视日本在夏国的特殊利益,所以先前被搁置的“满洲国方案”贷款计划,这回居然被遮遮掩掩地落到了实处。

所谓的“满洲国方案”,其实就是由金陵政府承认“满洲国”,而最终的贷款表面上提供给“满洲国”政府,实际则支付给金陵政府,以作为其失去“满洲国”的补偿。

两年前,前果府因为白银法案陷入财政危机时,尚且还撑住了一口气,勉强拒绝了英国人提出的贷款计划。

不过这回他们却没能继续咬死下去,在最后达成的协定中,金陵政府虽然竭力通过咬文嚼字掩饰其丧权辱国的事实,但消息传出之后,还是引发了轩然大波。

不仅如此,英国人还要求贷款要以现银和海关收入作为担保,而英国则继续管理海关,并由英籍顾问监督中央银行,负责货币发行和政府预算的审核。

显然,这就是英国人利用果府陷入困难的契机,谋划全面控制果府关税、银行、外汇使用、预算等重大财政金融事务,顺带也给日本人卖个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自27年成立开始,果府就一直在设法争取关税自主,之前几年也通过关税改革,使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抵制了国外商品侵略,鼓励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所以这回果府与英国人达成的协议,无异于饮鸩止渴,若非实在找不着财源和出路,他们也不至于落得如此境地。

当然若是换作英国人的角度来看,考虑到如今果府已是夏国三方势力中,最弱的一角,所处位置又如此尴尬,他们能愿意拿出大笔贷款也是冒了不小风险的,肯定需要牟取更多的利益才行。

而见到英国人从果府手中占得了大便宜,美国同样不甘示弱,不仅强逼果府将法币与美元进一步挂钩,同时还大幅降低了对美国货物的关税。

这些货物如果是武器或者工业设备也就罢了,可实际上,自关税降低之后,大量流入夏国的基本都是些日用的轻工业品或者奢侈品。

前者对仅存的民族工业造成了惨烈的冲击,后者又导致宝贵的外汇迅速流失。

唯一带来的好处,就是在金陵、申海制造了大片看似繁花似锦的热闹假象。

到了37年底38年初,金陵政府已经彻底陷入了偏安一隅的虚幻之中,36年常凯申好歹还能出动兵力,从桂军手中拿下湘粤,但38年的果党,就只剩下醉生梦死了。

历史上的果府被民众认可为中央,靠的就是自成立以后,不断从列强手中争取回来的主权,包括抗战前的币制改革以及抗战期间的坚持到底,都为其积累了深厚的威信。

若不是抗战后的几年果党上下堕落得太快,最后土共想要赢得胜利,怕是还得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行。

而现在,种种正面效应不增反减,军力、财力乃至人心都在显著滑落,虽然得到了英美两国更多的支持,但已然沦为列强傀儡的常凯申,早已没了前几年的心气。

有道是屋漏偏连夜雨,看似威胁已经淡去了,谁曾想还是出现了未曾料想的情况。

因为常委员长的“一意孤行”,果府飞速向英美两国出卖主权,也确实得到了西方世界的肯定和保证,这么来看,虽然失去了很多,但至少能够保得一时安宁。

从理论上说,料想日本应该不至于忤逆英美的意愿,强行对果党下手,何况他们还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结果,使得果府承认了满洲国。

没有让对方顺道把华北自治政府连带着一同承认了,或许是个遗憾,可做人不能得寸进尺,日本人吃到嘴里的已经够多了,难道还不能满足么?

诶嘿!还真就不满足……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日军在华北战场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了压根没法跟国内解释的程度。

从36年5月开始到38年,将近两年的战争,但凡投入战争的部队,就没有一个能够完整撤回来的,最理想的结果也仅仅是伤亡过半。

人员上的损失还在其次,毕竟那些征召兵都是一封信的事情,伤了死了重新从本土招募便是。

可精锐老兵战损带来的直接影响,却是日军战斗力直线下滑。

与之对应的,红军损失虽然同样不小,但更加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更科学有效的行政体系,都尽可能保证了红军的基本素质。

这点从土共还有余力在后方,对川军和滇军进行改编和部分换装,一直等到其达标后再派上战场,就能得看出来,摆明了这就是尚有余力。

否则岌岌可危之下,哪还有闲心去管那匆忙上阵会死多少人,有多少兵力,还不赶紧往前线派去。

而日军之所以会落入如此窘迫的境地,主要也是他们迟迟未能突破太行防线。

特别是37年初,红军使用数千吨炸药,将平绥线和正太线的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全部炸毁,然后退守西面山区之后,

日本人就只能依靠汽车乃至驮马,越过山地向前线运输补给,路上还得被共军游击队不断袭扰,以其穷鬼工业国的实力,这仗打得简直亏到姥姥家去了。

更不用说作为日军“后方”的华北冀鲁两省,土共也在那里不断扩张,开辟大大小小的根据地。

甚至一些敌后游击队,时不时还会使用大口径无后坐力炮,对没有重兵把守的炮楼乃至县城发动突袭。

虽然没法实现长期占领,但每丢失一个据点,便意味着这一片的行政网络就要瘫痪一段时间。

长久以往下来,别说战争红利,本土的国库都快被榨干了。

面对如此悲惨的结果,以小鬼子的个性,可不会由此反省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他们只会认定,是先前的步子迈得不够大!

既然从太行打共军行不通,那么继续南下,走潼关会不会更轻松一点,甚至进一步说,先拿下看起来更好欺负的果府,再与共党争锋,或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帝国为了战争付出了那么多代价,我等在北支那打生打死,最后却让英米鬼畜吃到酒足饭饱!

诸君,这合理么!”

一声怒吼之后,气冲上头的小鬼子再次“独走”,于38年4月在申海登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没有了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