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0TXT > 历史 > 时空过客4251 > 第五百三十二章 贸易问题,南北流动

石油是一个大问题,对于土共而言就更是如此,除去刚刚和苏联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交通线之外,各个红色根据地一直都少有与外界往来的渠道。

其中湘赣闽粤走的是粤省和闽省的路子,通过这两家军阀充当“白手套”和海内外做点小生意,规模不算太大,只胜在一个便利,可以解决不少非敏感物资的需求。

相对而言,闽省的19路军和华南局的关系无疑要更加亲密一些,毕竟从当年一二八抗战开始,土共就有意识地加强了对19路军的政治工作。

32年初,该部在淞沪一带与日本的申海派遣混成旅团作战,损失惨重,先前积攒的精锐几乎被打完大半。

还是靠着土共派出精干力量,又组织地下党员与民主人士合作,在后方建立了大量临时医院,这才挽救回了一部分将士的生命。

当时蒋光鼎和蔡廷恺等人对此还并不知情,只是感谢了出面经办此事的国母宋先生,但等时间长了之后,他们也渐渐回过味来,明白这是土共借此表示善意。

之前就有提过,在调入淞沪地区之前,蔡廷恺带着19路军参加了对赣南的围剿,那时候红军便有意避免与其发生冲突,只是派出少量部队进行牵制,等19路军撤离之后,土共甚至还专门送上了不少药品,

对阵日本人的时候蒋、蔡二人都没有来得及顾上太多,等到他们战后一回顾,发现共党送来的药品和那几座临时医院的药品似乎如出一辙,心里自然就猜出个大概了。

顺道一提,那些医院使用的药品和耗材,确实都是根据地内制造或组装的产品,为了掩人耳目又打上了虚假的洋文商标。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因为质量不错、价格实惠,它们居然还被一部分参与救治的医护们给认可了。

自发前来救护伤员的医生护士,大多来自于江浙等地的城市医院或诊所,等到战争结束之后,便开始有人自发地流传这些之前没听说过的洋药牌子。

托三十年代消息闭塞的福,除了通过少数文字以及与留洋人士的交流外,这时的人们很难有什么了解世界的渠道,自然不清楚他们接触到的洋牌子,实际却是真国货。

而个别去过国外的海归,因为见到那几种常见西药的做工和疗效确实不错,所以也没有多想,只是觉得可能自己孤陋寡闻,在当地没见这种小众牌子罢了。

最后大家找来找去,竟然还真有人找上了宋国母的门路,询问那些洋药的购买途径,硬是让宋先生哭笑不得。

最后大家坐下来商量了一番,干脆就将其做成一门生意,借着宋先生的牌子成立一家洋行专门承办此事,也好为地下工作建立掩护。

其实刚开始过来买药的人并不算多,毕竟土共又不是拿出磺胺那种大杀器,只是弄了点不易引人注目的常见药试试水。

这时候的西药也才刚刚起刚步,种类极少,像是阿司匹林这类的化工合成药物就已经算是高新技术了,毕竟德国拜耳也只是在1899年才申请的阿司匹林专利。

随着欧战德国的战败,拜耳公司的海外资产(包括专利和商标)都作为战争赔偿,被英法美等国等获得,所以现在几乎每个工业国都有自家的阿司匹林生产线,很容易掩人耳目。

而且无论哪家的生产线的产能都比不过现代,程刚随便拉来一吨两吨的高纯原料,就足够药厂生产很久了。

于是这种成本上的差距,就使得土共根据地出产的“洋药”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俨然成了个新兴牌子。

再说回来,土共生产洋药一事外界自然是无从知晓的,包括宋先生在内的友人也只是知道个大概情况,对于细节并不清楚。

所以在蒋光鼎和蔡廷恺看来,当年共党赠送的药品肯定还是对方从外界购入的,既有渠道经办此事,又能大方到将珍贵的药物送人,足以证明共党的实力和诚意。

很快,19路军因为执意抗日,不得常凯申喜爱,没过多久就被打发到了闽省,然后和土共之间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眉来眼去。

期间双方也不是没有过摩擦,毕竟蒋、蔡二人再爱国,也改变不了他们军阀的本质,当年蔡廷恺参加洪城起义之后,没走多远就自己带着队伍跑了,足以说明他和组织之间并非一路人。

不过19路军好就好在这个军阀帽子,平日里红军既没少和对方干仗,也没少打闽省军阀的嘴炮,总算是勉强掩盖住了双方来往日益密切的实质。

如果让外界知晓共党已经把19路军渗透成了一个筛子,那么闽东这个难得的对外港口,无疑将会面临更大的打击,这对于革命事业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为此,土共甚至竭力规避了“闽省事变”的发生,让蒋光鼎和李济申等人联手反常,实在没有什么前途,还不如继续维持之前不公开的合作。

33年底的土共已经不需要什么形式上的支持了,实打实的贸易好处才是最有价值的。

在这方面,闽东的19路军绝对堪称典范,拿得少,卖得多,除了用来装点门面掩人耳目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正面或负面效果,实在是最佳的合伙人选。

只是当事态发展到后头,蒋、蔡二人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那就不知道了,反正这也无关紧要。

在一二八抗战中被打到半残,之后又在土共的暗中辅助下回血的19路军,其接受的宣传教育丝毫不弱于东北军。

若是在战场上和红军对阵,19路军首先就得打个战斗力-50%的debuff,更不用说土共还在他们的中基层军官和士兵当中发展了不少党员,若是愿意的话,让其一天之内变色都有可能。

只是闽东有两个劣势,一是交通不便,尤其与赣南之间隔着一条武义山脉,锐京和长汀之间的山路就已经算是最便捷的通道了,可大宗商品的往来依然存在不少障碍。

为此,这些年里华南局不得不花费大力气拓宽道路,甚至还专门铺设了一条锐长轻便铁路,以加强赣南和闽西闽东之间的联络。

但自然条件带来的麻烦好办,另一个来自外界的麻烦却很难处理,随着湘赣闽粤根据地与闽东的往来愈发密切,反动派们也不是傻子,自然能够察觉出其中的不对劲。

原本闽东的厦、福、漳等城市确实是国内有名的港口,可几十年来商品吞吐量一直保持着稳定,很少大幅波动。

可为何自32年之后这数字一年比一年飙升,肉眼可见那些港口进进出出的船只越来越多,这背后的原因傻子都能猜得出来。

之前外界没有注意到也就罢了,一旦把视线投射到了闽东,各种明里暗里的小动作肯定少不了。

大概从去年年底开始,往来闽东港口的商船就屡屡遭遇各种形式的检查以及袭击,其中既有金陵政府的指示,也有日本人的授意,甚至还有日本军舰直接下场抢劫船只的情况。

因为被抢的大多是夏国船,船主哪怕有再多的冤屈也无处申报,就算被打碎了牙都只能含泪吞下。

有时候消息的传播又能变得相当迅速,没过多久,除了个别背景深厚的商人之外,就很少有人敢来闽东做生意了。

这次土共派出代表前往美国沟通合作事宜,除去大采购之外,解决南方根据地的贸易问题同样是其中一个目的。

毕竟日本人哪怕再丧心病狂,也不会在这时候对美国商船下手,而恰好现在美国又是从夏国进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虽然只是些猪鬃、桐油之类的初级原料,但积少成多之下还是能办成不少事的。

将大宗商品的贸易交给美国洋行经办,中间必然要损失掉很大一部分利润,但现在的土共缺的不是那一成两成的钱财,而是能够稳定输入紧缺物资的渠道。

反正对于土共来说,在采购中最为昂贵、占有资金最多的高精尖机器设备都不用进口,总量较大但均价不高的石油、橡胶等原材料才是大头,哪怕亏本做生意,在全局上看也是赚的。

否则全靠程刚的运力来为飞机提供燃料、为战士装备胶鞋,这才是最大的浪费,刚开始的几年里,部队总数不多时还能这么干,现在动不动就几万十几万的队伍,再大的金手指也搞不定。

其实从一些细节中就能反映出局面的转变,最开始的时候,红军还能专门武装一批穿着胶鞋戴着钢盔的先锋队,可等兵力扩张之后,虽然也有类似的组织模式,但装备已经和一般士兵没有太大差别了。

当然最明显的表现还是红军指战员们穿的鞋子,从槿甘山到赣南大家都穿的草鞋或布鞋,顶多在鞋底缝上一块耐磨的橡胶片稍稍提升下寿命。

29年在锐京扎下跟后,依靠程刚援助的橡胶,军工厂也尝试性的组建了胶鞋生产线,但有限的原料很快就无法满足部队的扩张需求,后来还是不得不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碰上扩军较快的时候,大家连橡胶片都用不上,顶多使用工厂机器加工出的草鞋底,勉强增加点耐磨性,同时节省一些打草鞋的人工。

至于这种半机制的草鞋,固然比手工草鞋好些,可使用寿命依旧相当拉胯,每次急行军之前战士们都得提前准备至少四五双才行。

这就纯粹是不得已之下的办法了,一直到现在各个根据地都在广泛使用草鞋和布鞋,胶鞋仍然属于极为少见的稀有品。

相对而言,华南局这边因为有闽粤两省的渠道,其实还能算是兄弟单位里混得最不错的。

中央根据地虽然与外界闭塞,还因为工业发展得最好,所以也不算太寒掺,只有夹在中间的湘鄂西和鄂豫皖的华中局最穷,这也是没得办法的事情。

石油和橡胶这两种原料即便在化工技术已经足够发达的21世纪,仍然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军事物资,更不用说合成科技才刚刚点出来的二战前夕了。

好在的是,石油暂且不提,橡胶对于仍以轻步兵为主的红军而言,暂时还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物资,胶鞋固然好用,但没有胶鞋也可以想办法克服。

以土共现在的技术实力,与其花费人力物力去想办法搞些高成本的替代品,那还不如专心打通与外界的渠道。

比如这次和苏联建立联系后,土共要求最多的原材料就是橡胶,这比费心费力地在西北种橡胶草,然后再投入大批设备提纯甚至合成出橡胶的法子,其实还是要可靠不少。

至于石油也是类似的道理,考虑到现在空军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再加上战时后勤线上卡车的作用,油料对于土共的意义甚至还在橡胶之上。

说来这时的德国人倒是早就点亮了煤变油科技,但为此建设的工厂都足够土共建立好几座合成氨厂,只要稍稍衡量一下其中的取舍,就知道应该做什么选择。

不过石油相对于橡胶有一个好处,夏国内陆确实没法种植橡胶,但油田总是存在的,尤其是西北地区,以哪怕是眼下极为落后的采油水平都有油田可用,这些便是后话了。

除此之外,只需从地图上观察就可以发现,现在的红色根据地存在一个很麻烦的问题,那就是各个根据地之间是相互割裂的。

这主要源于当初发展根据地时,同志们都是尽量选择敌人最薄弱的地区起步,然后逐渐向外扩张,直到遇到难以跨越的障碍为止。

当年也不是没有同志执意打通各个根据地之间的联系,30年李利叁的左倾冒险主义就是打的这个主意,号召全国红军饮马长江,围攻江城,结果自然是以失败告终。

后来随着革命局势的发展,尤其是程刚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沟通根据地对于土共的重要性就显得并不那么显著了,所以32年打下江城之后,红军才会如此痛快地放弃看似极为重要的城市。

但时过境迁,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在程刚的居中协调之下,各根据地之间倒是不用太过担心物资问题,可人员的相互闭塞却逐渐成了个麻烦。

往往山头主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大家互相之间少有往来,短时间内还好说,时间长了之后难免生分,甚至产生些许隔阂也不一定。

从32年中央离开赣南向北发展,到现在马上就要过去三年时间,长江北岸的华中局还好说,起码和中央之间一直有少数干部流动,而华南局这个原来的中央苏区,却是已经独立于核心之外多年了。

正好现在全国格局暂定,常凯申对湘赣闽粤根据地发动的围剿直接无疾而终,原本紧盯的封锁线也稍有放松,一次新的北上计划,便就此拉开了帷幕。

与之前几次不同的是,这回红军的方案是先跨过湘江,然后在红二方面军的接应下,由湘西鄂西一带渡过长江,只要到了长江北岸,后面的路程其实就没有什么悬念。

至于这条线上唯一可以称得上阻碍的势力,主要还是仍占着湘江一线的桂军,不过这次土共并不打算像对付阎西山那般和李宗人大打一场,若是能够通过政治手段沟通清楚,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其实现在的红军和桂军,也算是不打不相识。去年桂军响应了金陵政府的“号召”,参与到了对湘赣边区的围剿之中,毕竟在李宗人和白崇喜看来,有洋人撑腰的果军怎么都不存在输的道理。

可是谁又能料到,原本以为只是痛打落水狗的战争,最后却成了一场稀里糊涂的烂仗,共党在此战中暴露出来的实力,可是让李宗人在这半年里一直都睡不好觉,潭州也不敢待下去了。

自打出兵之日起,桂军最远不过打到了平乡,就连最值钱的煤矿都没有占全,就被共军的游击队给切断了后路,然后又在猛烈的炮火面前仓皇逃窜。

与有着洋人支持的果军不同,桂军在此战中搞不了奢侈的堡垒战术,所以还是用着军阀混战中的老一套打法。

或许是为了给这个从未吃过教训的敌人一次狠的,鹏石穿在对付桂军中使用的火力甚至比对果军还要多出一倍,战后李宗人的肉疼可想而知。

正是去年把桂军给打疼了,方才打出了现在的和平。

北方红军还未进入晋省的时候,桂军就老老实实地派代表过来找华南局和谈,之后见到共军在晋省势如破竹的架势,提防之下,李宗人也彻底断了主动招惹对方的想法。

倒是共党透露的生意引来了李宗人的注意,陈济棠这厮虽然号称桂系,但与李、白二人的关系向来不紧不密,借着给共党做二手贩子赚得盆满钵满,也没想着给大哥多分润一点。

不仅如此,明明已经赚得够多了,陈济棠依旧表现得贪得无厌,趁着果军围剿的时机大幅调升税率,属实对自己没点底数。

于是乎,已经开始服软的正统桂军便成了一个更好的合作伙伴,大家有钱一起赚,借条道过个境倒也不是什么大事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