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0TXT > 历史 > 时空过客4251 > 第四百九十三章 常凯申的手腕(求月票)

受限于此时果统区拉胯至极的道路运输水平,果军能够选择的主攻方向其实相当有限,具体到华南局这边,大体可以分为东中西三条线。

而在这三线之中,被视作重中之重的当然要数中线,常凯申不仅为此投入了绝大多数嫡系力量,就连从洋人那边购进的物资,也几乎全投入到了这里。

作为一座被果党深耕了数年军事重镇,而且又恰好处于剿赤的最前线,洪城在此时甚至有着第二首都的称号,因此也成为了最关键的中线出发点。

从洪城出发的国军再次兵分三路,一路军沿赣江直上,进入新宇、集安一带,企图攻克这条阻碍了他们近两年的山地防线。

二路军沿抚河直上,过抚洲进入南城境内,目标自然是希望洞穿南城至广昌这处峡口地带,以进入赤匪的核心地带。

最后的三路军则把注意力放在了信江流域,从鄱阳湖一路向东进驻鹰滩县城,再设法与从浙省过来的东线集团在信江盆地汇合。

至于剩下的西线则是以桂军为主,从潭州、槠州出发,沿着平槠铁路向东进军,与中线一路军形成对湘赣边界匪区的夹击之势。

当然,除去这些主要的进军路线之外,其他规模不等的杂牌、二线部队,也被分派了不同的任务。

只不过当战争扩大到了这个程度,其结果早已不是随便一两万人的偏师可以影响到的了,无论果共哪方,都将各自的注意力放在了这些战略要点之上。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果军的整个部署都高度依赖于水路或者铁路,甚至基本就是直接贴着交通线行军。

这便是眼下战争的一大特点,以现在庞大的战争规模,一旦脱离了后方补给线,果军基本就别想打仗,直接干坐着等死吧。

毕竟这可不是之前数万人数十万的战争,而是一场交战双方投入兵力之和超过百万的巨型会战。

迄今为止,唯一能够与之相提并论还是四年前的中原大战,那次常凯申所动用的兵力达到了70多万,反常军则达到了80多万,所以被称为夏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30年的那次大战,交战人数达到百万,伤亡更是高达三十万,直接、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五亿,范围更是席卷全国22个省,波及了全国近千万的国民。

而如果不出预料的话,眼下这轮战争估计很快就要刷新中原大战创下的记录。

毕竟与军阀战争只用打到某方支撑不住,然后通电下野不同,革命战争只有你死我活,而且就目前来看,双方也不存在互相劝降的可能。

此外,与之前的剿匪战争最为不同的是,这次帝国主义势力可是直接赤裸裸裸地下场了。

要知道,过去的两个月可是被果党称之为外交史上的“最大胜利”,金陵政府的官员还从来没见那些洋人的脸色有这么好过。

五月初,英法美日诸国为金陵政府提供首批价值五千万美元的贷款,专门用于采购各种战争物资,同时还许下了大量果府梦寐以求的承诺,前提是果军能够真正地剿除赤匪。

有了列强的支持之后,至少果军最为头疼的一个后顾之忧算是初步解决了。

之前的多次剿匪作战,大都因为前线损耗超过果党政府的财政能力,为了保住自身地位,常凯申才不得不选择撤军。

不过话又说回来,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道理,常凯申也不是不知道,其实这时的他也有点骑虎难下的感觉。

毕竟洋人的钱可不是那么好拿的,这回列强破天荒地表现出如此大的力度,常凯申也必须拿出自己的老本证明他值得如此投资才行。

一直以来,果军内部就有明显的嫡系和旁系之分,旁系更接近于杂牌,其战斗力水平也是层次不齐,而嫡系则一般直接指北伐后形成的,隶属于常凯申的新军阀部队。

当然,所谓的新军阀也不仅只有常凯申,如李宗人的桂军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发家史基本是通过参加北伐,作为胜利方收编失败方,然后这些派系纷纷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实力。

比如常凯申,其麾下在北伐前仅两个军校教导团,北伐期间也只有两个军,但等到28年左右,金陵政府已经通过收编各家军阀,将控制的部队扩大到了十八个军。

一般来说,常凯申的嫡系部队装备较好,而旁系部队就得不到补充,装备极差,至于其他地方势力的部队,则可以依靠地方军校和财源补充,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又比常军的旁系好上一筹。

所以在中原大战期间,虽然交战双方人数相差不大,但前期的反常军基本算是压着遭殃军在打,一直到了后期冯遇祥的西北军后勤补给跟不上来,内部又被常凯申用银弹攻破之后,战争局势方才发生了逆转。

此外,常凯申一般还会采取将收编部队与嫡系部队合编,并派遣嫡系将领的方式,将旁系部队逐步嫡系化,于是便产生了所谓的遭殃嫡系和遭殃旁系。

这个过程从北伐开始一直到眼下都在进行,尤其是最近两三年,因为遭殃军在剿匪中损失过大,为了尽快把架子补上来,常凯申不得不用采取了大量复杂的整编手段。

所以即便是现在的嫡系部队,实际上的血统大多也很难称得上纯正,追寻其沿革时,总是在这些部队身上找到其他旁系军阀的影子。

比如在32年的鄂北歼灭战中损失殆尽的第2师和第3师,已经不能用打崩了来形容,无论是基层士兵还是中高层将领,都出现了大批伤亡、被俘的情况。

即便事后常凯申想尽办法把人员凑齐,也难以掩盖其“血统”不再纯正的事实。

当然了,常系军阀之所以能够打败其他派系,那些速成出来的黄埔学生肯定不是主要因素,毕竟不管是前四期还是后几期,他们在学校学的内容根本不足以支撑其指挥师团级作战。

放在红军这边,如今的高级指战员能够闯下一番天地,靠的是一个极为先进的党组织支持。

科学且有效的军事体系选拔出了一批足够优秀的干部,并且向他们提供了大批富有思想和战斗意志的兵员,再加上后勤条件的逐步改善,才有了屡战屡胜的资格。

而放在果军这边,那就主要是凭借金陵政府所控制的江浙地区了,毕竟这可是整个国家眼下最富庶的财源。

在控制了中央的大义之后,使用金钱与政治手段多管齐下,常凯申才得以在军阀混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只不过在土共面前吃了瘪而已。

话说回来,为了这次大战,常系麾下的32个嫡系师,以及18个从北伐开始跟随或改编的旁系师,都被一股脑地投入了进来,总兵力直接逼近百万,这基本就是此时果府的极限了。

以远低于历史同期的势力范围和财政收入,维持略高于同期的军队规模,可以想象这时金陵政府的压力会有多大。

事实上在那所谓的32个师中,真正能在上半年投入战场的还不到一半,剩下的一大半都是临时搭建而成的后备军。

而且因为时间紧迫,常凯申都来不及采用旁系混编的方式,毕竟这种搞法见效慢不说,还特别考验政治手腕。

所以果军干脆简单粗暴地从老部队里抽调老兵,再拉来一部分地方民团或者还乡团,配发少量淘汰的装备,然后放到后方进行集训。

甚至因为管理训练的军官暂时供应补上,常凯申还特地从日本那边借了几百名士官过来。

暂时来看,这种凑合出来的部队肯定是指望不上了,但只要后期列强的支持能够源源不断地供应上来,多少还能形成一定的战斗力。

即便是退一万步讲,假若果军的前期攻势当真出现了重大失败,依靠手中的后备部队,常凯申起码也能做到守成,同时防住其他势力对自己的政治攻击。

不过要说常公从一开始就预料到了这点,那肯定是骗人的,就情报水平而言,他掌握到的信息可能还不如土共特科的一个科长全面。

但不得不说常凯申作为一个近代军阀首领,水平确实是不错的,灵活地跳跃在各大列强之间,为自己争取到了最优厚的利益,同时还死死地踩住了内部企图觊觎其地位的政敌。

当这一切操作在一个月之内井井有条地完成之后,各国驻夏公使纷纷表达了对常凯申政府的赞誉,称其果然不愧是远东雄狮,反赤先锋。

一支能够调动起上百万军队的势力,也确实值得帝国主义投入重注了,所以随着从申海发出的跨洋电报将消息传达回各国,整个世界的目光仿佛都集中到了夏国。

列强也并没有让常凯申失望,就在果军各路正式踏入匪区的同时,第一批满载着洋灰和钢筋的巨轮也抵达了为之翘首以盼的金陵。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